闽都在线 文学与艺术 寒霜濯秋菊

寒霜濯秋菊

广告位

黄河清

古寺,一段素朴的赭红墙脊上,芃芃菊花形成几道瀑布,垂帘而下,伽蓝一角,瞬间平添几许意趣。浸润在纯正淡雅的菊花幽香里,一种敬仰之情由心底而生。农历的九月又称“菊月”,此时寒霜渐起,红衰翠减。而这一丛丛、一束束秋菊在生命的旅程里,却以最美的姿态呈现给世人一份喜悦,给孤寂的生命一份活力的慰藉,更以其独特的姿态和韵味给人生一份启迪。

春秋时期,我国便开始栽培菊花。到了北宋时期,刘蒙根据当时各种菊花及其特点,撰写了我国现存最早一部论菊专著《菊谱》。明清两代菊花品种更多,赏菊之风更盛,菊花著作多达三十余部。

菊花的颜色丰富多样。金黄的菊花,如同阳光洒下的碎金,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给人以温暖和希望;洁白的菊花,宛如初雪,纯净无瑕,让人的心灵也随之变得宁静;粉色的菊花,恰似少女娇羞的脸庞,透着淡淡的甜美;而那紫红色的菊花,则充满了神秘和高贵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寻它背后的故事。

菊花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像绣球,圆润饱满,花瓣紧紧相拥,展现出团结的力量;有的似卷发,弯曲的花瓣错落有致,轻盈飘逸;还有的如丝绦,细长的花瓣垂落而下,微风拂过,摇曳生姿。每一朵菊花都仿佛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份独特礼物,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菊见傲霜之操。“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两千多年前,屈原就曾留下吟菊之句,他以经历风霜的菊花为食,寓意绝不与奸佞同流合污,体现了自己的洁身廉行。在秋风瑟瑟中,其他的花朵早已凋零,而菊花却傲立枝头。它不惧寒风的侵袭,不畏秋雨的拍打,以顽强的生命力展现着自己的存在。“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白居易的句子总能轻易直抵人心,飞霜新露入前庭,芭蕉摧,荷叶凋,这时的菊花呢?却正是初开的时候,一个“清”字极妙,既是秋天的气质,更是菊花的精髓。南宋陆游有诗云:“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一个“端”字,一个“凌”字,其正直不屈,与世俗抗争的形象跃然纸上。陈毅曾作《秋菊》诗,流传甚广:“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言简意丰,既道出了菊花凌寒傲霜之风骨,又展现出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

菊含淡泊之志。人淡如菊,一个人内心得多笃定、多淡然,才能在车马喧嚣的滚滚红尘中修篱种菊,远离各种是非、利益的瓜葛和纠缠,守护一颗简素的心。在众多的咏菊诗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此句之美,中国人皆能理解,此句何意,不必细细言说。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放下尘世间的欲望枷锁,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于谦推崇陶渊明,诗曰:“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认为菊花因陶渊明的气节而更加清香溢远,做人做事绝不能钻营取巧、恬不知耻,这是于谦最为看重的。菊花冷香入骨,遗世独立,静待知音,因此菊也有了“隐君子”“东篱客”的别名。

菊有延寿之意。菊花是应时的花草,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称为“候时之草”,并且由于菊之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独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它在仙道方家眼中是“延寿客”“不老草”。九月初九重阳节,正逢菊花盛开,所以又名菊花节,因此,赏菊与饮菊花酒成为重阳的主要内容。有一年重阳,孟浩然到农家做客,把酒言欢、其乐融融。饭后微醺中,他许下期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故人只要平安长寿,便终有重逢之时。

菊寄家国之心。菊花是人们各自的精神寄托,看到路边的菊花,羁客会生出几缕乡愁;而对着高台的菊花,一些仁人志士则又思想起心中念念不忘的家与国。诗圣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以遥望长安为主题,写下《秋兴八首》,其一曰:“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分不清是菊花开,还是泪眼开,但局势安危最让人牵肠挂肚,让人情绪不得平静。最让人震撼的借菊抒怀诗,或许来自南宋遗民连江人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他经历了山河破碎,王朝更迭,但始终坚守气节,他用“抱香死”三字,发出了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此诗中的菊花已经超越自然之菊,那是他倾注了血泪的残余生命。

沐浴月下清晖,为自己沏一杯菊花茶。这菊花,一旦有了水的滋润,瞬间就有了灵气,在杯中渐渐地舒展,或侧如醉,或仰如思,或俯如羞,轻轻盈盈,晶莹透亮。淡淡清香如烟如雾袅袅上升,向四周弥漫润染,朦胧、恬静、祥和。呷一口,一分清苦三分清甜七分清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