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文学与艺术 玩泥巴的童年

玩泥巴的童年

广告位

王忆

一场大雨过后,小区旁建筑工地里的泥土被冲刷出来,附近路面堆积起厚厚一层湿泥。出门时路过,我随手抓起一团泥土,在手上揉捏几下,脑海里又浮现儿时玩泥巴的场景。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泥巴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玩具”。尤其是经过雨水浸泡过的红土,因为吸足了水分,一抓一团,黏黏的,无论怎么揉捏,都韧性十足。过去孩子们玩泥巴的花样很多,常见的是拿它做成“摔响炮”。也就是把泥巴捏成小碗状,再将它倒扣,使劲往平地上一甩。接触地面时“碗底”瞬间炸裂,随即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十分有趣。儿时的我对这个游戏总是玩不腻,经常与小伙伴们你摔一个我砸一个,听着此起彼伏的响声,还要比一比谁做的“摔响炮”发出的声音更大,往往都得等到手臂甩得酸麻了才肯停手。

我们有时也拿泥巴做手工,把它捏成各种人偶、动物或花草的形状。湿泥土黏合度高,只需在手里团成一小块,再将它放在地上来回滚动,很快便能像滚雪球一样越变越大。即使是力气小的女孩子,也能轻松获得一大团泥土。

那时玩泥巴,孩子们都是随心所欲,手边也没有模具辅助定型。女孩子们玩泥巴就像过家家,喜欢把它捏成不同糕粿的形状,有时还会摘几片叶子充当托盘。男孩子则不同,不少人爱将泥巴做成房子、大炮、汽车等形状,也就是把一大块泥团拆分成好几块,然后再像搭积木或组装零件一样,慢慢将它们拼装成不同的造型。

小时候的我喜欢把泥巴捏成娃娃或小动物的样子,即使每次做出来的都是“四不像”,仍乐此不疲。有时捏小动物时,感觉泥巴做的尾巴太软不好看,我就找一些狗尾巴草代替,狗尾巴草时而随风摆动,还真有点像毛茸茸的动物尾巴。

家里曾有一个金鱼形状的“巧果”模具,是父亲去海南出差时带回的纪念品。有次我偷偷拿这个模具给泥巴塑型,之后便随手将它扔在院子的地上。后来夜里暴雨来袭,隔天想起去找时,它早已被雨水冲走了。我闯了祸没敢跟父母说,直到当年七夕节,母亲打算拿那个金鱼模具做巧果,才发现它丢了。不过母亲没追究丢失的原因,只是感叹那么精巧的模具难再寻到了。母亲那声轻叹,比任何责备都让我难受,那遗憾也像模具留下的印子,成了抹不去的记忆。后来每次过七夕节,我仍会想起那个雕工精致的模具,想起用它压出的小金鱼模样。

如今城里很难找到黏黏的红土了,路边的泥土常混着碎石子,捏不成团,更摔不出响。偶尔路过工地看见湿泥,抓在手里也没了熟悉的韧劲,家里孩子有了成堆的玩具,也不会蹲在地上玩一下午的泥巴。有次孩子问起我小时候玩什么?听我讲起摔泥巴的响,捏泥人的乐,他兴奋地说要找泥巴来试试。我笑着应了,心里却明白,有些乐趣,换了地方,就不是原来的滋味了。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