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锦生
入秋,大地的画风即改。那些能被秋改造的颜色,便以新的颜貌登台,板栗白白的包衣变成了厚实的黑褐风衣;橘子脱去青青的外衣,穿上了橙黄的秋装;柿子的步调更是豪迈,将青冷的外套,换成一袭红装,如一盏盏灯笼高高挂在旷野中。秋的色彩变化,既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季节转换,更是一个信号——草木上结的硕果已经熟了。
熟了,往往即是甜了。随之,落黄的草木叶凋零,硕果被采收。生命完成一个轮回。
成为一颗甜蜜的果实,犹如一个修成正果的行者,才算是圆满。从旁观者角度看,修成正果,可喜可贺。而其中滋味,唯己方知。比如这硕果的甜蜜的凝结历程,就是磨难之路。全程只要有哪一个环节挺不住,就要被无情淘汰,坠落地上。自那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花儿开。花朵们获得蜜蜂“嗡嗡”的耕耘授粉后,逐步凋谢,仅会有约10%以内的花转变为果子,意味这一轮至多十里挑一。然后,各种病菌、昆虫和飞鸟就扑向了这青涩的果子,逆流的寒潮、毒辣的阳光和猛烈的雨滴轮番摧残,历经劫难仍幸运挂在枝头的少之又少。
幸存系建立在自身强健的基础上。幸存的果实在一次次磨难中,抗力更强,甜度更高。
未甜之前的味道充满苦涩,只要懂得一点农识,是不会伸手去摘青涩的果子的。比如到中秋节前夕,老家人才会做老鸭炖板栗这道菜。成熟的板栗,在文火中,将甜蜜的味道一丝一丝渗入鸭汤,甜与鲜紧密交融在一起,成为美好季节里的美妙享受。若是青涩之果,任用什么厨艺,也做不出美味。
年少懵懂时,难忍学习和劳作之苦。父母总是鼓励引导说,先苦后甜。任他们如何说,我仍不解人生苦与甜的关系。漫漫求学路上,常感到迷茫,读书,真的有用吗?离开校园工作后,又面对着事业和成家的艰辛,总感觉眼前尽是山,一座座朝身上压过来。只得按照前人的步调,起早摸黑地一步步往前走。
不知不觉,岁月在生活与事业的交响中流逝,已至人生之秋的中年。突然发觉此时生活中的许多负担已悄然卸去,不再忧愁柴米油盐,工作亦得心应手。从容的日子里,闲时也可以喝喝茶,写写东西,我想这便是人生的“秋甜”吧。不由佩服父母目不识丁,却在长年累月的劳作中,深谙“先苦后甜”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