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美食 鼎边糊——与戚继光有关?

鼎边糊——与戚继光有关?

广告位

闽都在线

“鼎边糊”也叫“锅边”,是著名的福州小吃,凡在福州成长或长期前往福州的外地人,无不爱吃。吃锅边也有缅怀民族英雄及有爱国主义的内涵。

别小看这样一盆小小的鼎边糊,那来头和历史可是大着呢。清代郑东廓所著《福州风土诗》写道:“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由此可以看出,锅边糊这道小吃在福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说起鼎边糊的来历,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领军入闽剿倭寇,当地百姓经常送食物犒劳戚家军。有次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当地乡民摆好八仙桌,送来大米、香菇、肉、虾米等食物,准备大摆宴席热热闹闹地招待凯旋归来的将士们。

就在此时又有倭寇来袭,戚继光马上集合队伍准备出发,乡亲们急了,一定要将士们吃饱再去打仗。有人灵机一动,将大米磨成浆,并把肉、香茹,虾皮等全部切丝煮成汤,将米浆沿锅边浇一圈,熟后铲进汤内,不久就煮成一锅锅的“锅边”,因为福州话“锅”的发音是“鼎”,所以又叫“鼎边糊”,众将士很快就吃饱上战场歼敌。 

400多年过去了,鼎边糊早已成了福州人心中的念想儿,吃上一碗鼎边糊,那才是家的味道。以前福州人家几乎家家都会做鼎边糊,每到中国农历立夏时节,福州市民与郊区的农民都要做鼎边糊“做夏”。因为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糊,不仅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尝。像涮鼎边糊一样,“一涮就熟”,借以联络感情。

如今饮食店卖的锅边,有用料丰富的“什锦锅边”,要用猪骨、蛏干、河蚬、虾米熬成高汤,再佐以香菇、木耳、金针菜、腐竹、肉丝、虾米、蚬肉等食材,最后撒上切珠的芹菜和青葱即可上桌。什锦锅边十分美味,香滑适口,即使没用那麼多的佐料,只用香菇、虾米和芹菜,也一样可煮出美味的锅边糊。不过煮锅边切忌煮成米浆糊,最好是能一片片卷起似刨花状,这就得掌控好米和水的分量及火候了。

柴火锅边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