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升温“整装待发”,雨量和雨日也会明显增多,之后的天气将变得闷热而潮湿。夏与心相通,立夏后,高温容易引起情绪焦躁,导致心火过旺,诱发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各种疾病。
民间有“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说法,意思是立夏吃蛋,人就会劲头足。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立夏这一天福州部分地区还有“斗蛋”的习俗。古时候长辈为了让小孩子们吃下去白水蛋,就发明了一种叫“斗蛋”的游戏,煮熟后经冷水浸过,然后装在用彩色丝线或绒线编成的网兜里,让孩子挂在脖子上,比拼谁的蛋壳硬,输了的就要吃蛋。长辈们还会嘴里念叨着“立夏吃一蛋力气长一万”,让不爱吃蛋的小朋友们也能吃下去。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立夏应该进补。
入夏后,人们大量出汗,容易疲乏,食欲减退,而鸡蛋营养丰富,可快速补充体力,提高抗病能力;鸭蛋偏凉性且带点腥味,可去心火,补充出汗较多丢失的钠盐,快速恢复体力。立夏后养心是关键,要戒躁戒怒,静养身心,还要防湿祛湿。不能过多地吃寒凉食品,应以温补为佳。早晚可喝些大米、薏米粥,体质弱的人可加一些红枣或生姜;多吃新鲜蔬果,尤其是番茄、山楂、猕猴桃等略带酸味的水果,可敛汗祛湿、生津解渴、健脾消食。
民间流传不少谚语,“立夏见夏”“立夏落雨,谷米如雨”“立夏日晴,必有旱情”。立夏过后,许多农作物进入生长的后期阶段,古人根据经验总结出这些谚语,通过立夏当天的天气,预测后期的天气情况,从而判断今年收成的好坏,农谚有几分道理,但有地域性,只能作为参考。
在立夏的第一天举行“过节”仪式,老福州称之为“做夏”。“做夏”活动的形式古今不同,古有啖李、吃笋,如今流行煮鼎边糊、煎煎饼、蒸碗糕,目的是消病除灾。
立夏之际,福州已进入农忙旺季。此时,不仅要煮鼎边糊“做夏”,一家人吃饱吃好后下田劳动,还要“送夏”,将鼎边糊分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尝,借以联络邻里感情。福州有句熟语,“鼎边一抆(涮)就熟”,大意是,人与人的关系就像涮鼎边,一涮就熟了,充分体现了福州人注重邻里关系,以及邻里之间和谐互助的传统美德。
此外,民间还流传着“立夏吃碗糕能明目、吃春笋能劲足”的说法,福州风土诗中便有“明目碗糕强足笋”一句,因此,夏饼、碗糕、春笋等也成了福州人“做夏”的吉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