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海洋
家门前向左,有个通向大街的巷口,只能行人。高大的榕荫下有一排门面平房,其中一间无论冬夏常在门口做法事或者演戏,这是一座神庙,关上门谁也看不出。屋子里靠墙有案台,上面供着几尊木雕的偶像,还挂着一面锦旗,上书“齐天大圣”。
社戏,是在神庙前的唱戏表演。有信众花钱来还愿的,也有庙祝在节日和神的生日前后请了几拨剧团来助兴。神庙的对面一定有演戏的地方,五台山最著名的五爷庙供奉龙王菩萨,对面就是一个壮观的戏台。我被人请到五台县乡村去看社戏,还是在一座观音娘娘庙前搭的临时帐篷舞台,围观者会神谛听,也很热闹。
我在泉州晋江的石鼓庙旁边住宿,夜里没事就会泡在庙里看那些我听不懂对白的大戏。晋江流行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戏种多、剧目杂。我爱看高甲戏中的丑角扮演,它总叫人笑由心生。石鼓庙的戏在晋江地方很出名,到了晚上,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会将门前的马路堵得密不透风。棚子搭的剧场内一排排靠背椅子,电扇呼呼地吹,台下黑暗中一双双眼睛透亮,生怕漏过了演员每一句唱腔。
今晚家门口的这台社戏,是用福州话演唱对白的闽剧,戏里面生旦净末丑俱有。围了一块空地,铺上红地毯,背墙拉上一块红布权当是戏台。演员们骑了电动车过来,卸下道具和服装,拉过来几条凳子一张桌子,就铺陈开了。化妆和着衣都很快,天黑下来就开始鸣锣敲鼓——唢呐吹得呜呜啦啦,二胡拉得咿咿呀呀,钹、磬、箫、扬琴也端上了台面。有四个乐师伴奏,吹唢呐的还能拉二胡,敲扬琴的也管打磬。演员也要一人兼数个角色,小生可以客串老生,丑角可以充作龙套。鸣一阵子锣鼓,戏就开始了。没有电子屏打出台词,也没有大幕,换场也就可以省略,一个背景帘子、一套桌凳演到终场。
台上演得很投入,八月的福州晚上依然很热,两台电扇对着演员吹,也难拂去裹着厚实戏服的身躯冒着密集的汗。两盏高瓦数的碘钨灯将戏场打亮,我能看到那涂了眼影的妆色被汗水晕开。台场很小,一幕戏多是两个人在中间表演,没上的演员就围坐在一侧。演的内容我能了解大概的故事。台下的观众看得也是认真,不时有会心的笑声传出。看客很少,戏场前坐了三十几号人,多是老人。我站在人群后面,四周的高楼上点点窗光,遮蔽在树影间的婆娑月亮,仿佛这一切都是时空的虚幻。散落的鼓点子,娴熟的扬琴“叮叮叮”,戏台上穿梭着皇帝、县令、蒙冤的女子、落魄的书生……方寸之地,演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