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正月廿九是福州地区特有的节日—— 拗九节,又称孝顺节。与初九称上九、十九称中九一样,廿九在当地称后九。所以,拗九粥,也称后九粥,此粥也是用来孝敬父母的,所以谐音也称“孝九粥”。俗语“逢九必穷”,为了避忌穷运,追求吉利,以吃拗九粥过“运”。
这天清晨,民间各户都用糯米煮粥,佐以花生、红枣、荸荠等,调红糖成“拗九粥”,先敬献祖先,再孝敬父母,然后合家当早餐。
拗九粥,是由福州风味小吃的糖粥衍化而成的,属于一味美食。“送九”的,要佐料增多,或五味,或七味,或十锦,一般指花生、红枣、荸荠之外,加配桂圆、芝麻、葡萄干、冬瓜糖、梅舌、莲子等。
传说据说,这一节俗源出《目连救母》的戏剧事。清代叶梦君《孝粥》诗咏:“怀橘蒸梨意不同,一盂枣栗杂双方。年年报晡同乌鸟,此意榕城有古风。”因为,女儿嫁后,年年要给父母“送九”,包括拗九粥、太平面等,以表孝儆。线面的面跟“命”谐音,祝福老人家命长寿;太平蛋吃了一家人都太平。
另一说法来自福州俗语“逢九必穷”,认为人的年龄上的“九”或“九”的倍数,必须设法送穷,于是利用拗九节这天,沐浴洗垢,吃拗九粥、太平面,可保平安,所以又叫“送穷节”。Image何为逢九所谓“逢九”,有明九和暗九之分。凡是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三十九岁……都属“明九”,九十以上岁数,年年都视有“九”;凡是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四十五岁……都属“暗九”。不过,“明九”比“暗九”更为重要,一般“暗九”送拗九粥便可,而“明九”多加太平面或鸡面。“送九”主要是晚辈为长辈送的,也有长辈回馈于晚辈的,祈求逢“九”之年,吉样如意。
拗九圆虽说“拗九节”要吃“拗九粥”,但长乐北乡却不一样,而是吃拗九圆(元宵)。每个家庭不论老幼,凡有逢九和九倍数的成员,都会得到亲戚在正月廿九那天送来的拗九圆,称“过九”,其中岁数逢九的叫“现九”,逢九的倍数的叫“暗九”。
同时,还要送一把线面、一块肉或猪脚、十个太平(鸭蛋),表示逢九年龄的人吃了拗九圆,今年百病消除,有好运。午餐后,东家买一副筷子,一对花插在筷子的两端,拗九圆、肉、面、太平都“回半”给“送九”的亲戚带回。花插两头表示双方平安。拗九节原是“孝顺节”,在长乐北乡演变成“平安节”。正月廿九清早,各家各户都要搓拗九圆,敬祖之后,全家成员也吃拗九圆,祈求一年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