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炎热的天气下,不少市民会感觉食欲下降。然而,这时福州的各种海产品却丰富起来,让食欲下降的市民们胃口大开。福州谚语“脱塔塔吃蛤”的意思,就是在大热天打赤膊的时候,享受美味正当时的蛤、蛏、蛎等海里贝壳类动物。
尤其在夏季,大家约上三两知己、友人在街边或大排档点上几只新鲜海蛎,经过炭火一烤,鲜香味道扑鼻而来。月色中灯光下,吹着阵阵的夜风,吃着配上绝美的蒜蓉酱汁的烤海蛎,喝着冰啤聊着天,滋味十分享受。
海蛎大名牡蛎,又名蛎黄或蚝(蚝)、蚵,又叫蛎房,自古福州本地就有俗谚“九月观音诞开蛎门,二月观音诞关蛎门”。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他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中说:蛎房不是福州独有的特产,但福建的蛎房,却比江浙沿海一带所产的,还要肥嫩清洁。正二三月间,沿路的摊头店里,到处都堆满这淡蓝色的水包肉,价钱的廉,味道的鲜,比到东坡在岭南所贪食的蚝,当然只会超过。可惜苏公不曾去闽海去谪居,否则,阳羡之田,可以不买,苏氏子孙,或将永寓在三山二塔之下,也说不定。
郁达夫推崇的闽地无上美味是福清人最常吃的海味——海蛎。过去福州一些郊县的老街上,腥气甚浓,卖蛎妇女此起彼伏的吆喝,手里却不停的用螺丝刀或者类似的工具”别”(撬)海蛎壳。有主妇买来新鲜的海蛎,家门口与邻居边聊着天,边撬着海蛎肉,不一会地上就留下一堆海蛎壳。海蛎撬完了,就该回去做午饭了。
海蛎有多种做法,甚至可以生吃。但福清本地有一种典型做法,就是海蛎煎。海蛎煎是福建闽南一带的名小吃,又称蚝仔煎,用闽南话讲是蚵仔煎,口感香鲜细腻。传闻在公元1661年时,荷兰占领台南,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余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流传后世,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
此外,还可以将鲜海蛎肉酶解,取汁浓缩,再加进食糖、食盐、淀粉等辅料,精制成营养价值颇高的调味品——蚝油,让海蛎的鲜美香遍中华的每一道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