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特产 闽江中的冬虫夏草——流蜞

闽江中的冬虫夏草——流蜞

广告位

在福州方言中,有一句有趣的俗语: “流蜞走后晚”。这句俗语通常是形容一个人半夜三更不睡觉,走街串巷,四处游荡。然而,很多福州人都没见过流蜞,甚至是常把这句俗语挂在嘴边的“老福州”,也没有几个能说清楚这“流蜞”到底是什么东西。

其实,流蜞是一种虫子,学名为疣吻沙蚕,它是自断自生的环节动物,看起来有些像蚯蚓,但仔细区分,还是有很大不同。它头部近似六角形,体型细长稍扁,体长一般为4-8厘米,宽约0.5厘米,全身有60多个体节,体节两旁均有疣足。成熟程度不同的流蜞,或红或绿,有黄有黑,颜色各异,因此流蜞也有“五色虫”之称。流蜞以腐烂的草根为食,生活在南方沿海一带咸淡水交界处稻田的表土层里。在福州,流蜞只生活在乌龙江下游的草场沙洲里。

流蜞虽然看上去有些恶心,但却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黄廷彪写诗赞流蜞:“秋风鲈绘寻常美,署月鲥鱼亦逊之。”品尝过巧制的流蜞,方知其甘美确非鲈鲶、鲥鱼可比。它可制成各种菜式:用剪刀剪碎,加少许蒜一起捣烂,拌蛋后煎炖,煎的喷香,炖的鲜滑;还可整只洗净煲黄豆、绿豆,鲜甜中伴著豆香,令人食指大动。福州人则爱吃油炸流蜞,或是用福建老酒炖食。

“流蜞干”是长乐的名菜。每年农历六月甘八“国公诞”期间,长乐渔民纷纷到江中或稻田里捕捞流蜞。因为流蜞活动的季节很短,许多人一买就是一二十斤,用油煎干后装入瓮里或玻璃瓶中,要吃时再拿出来过一下油。 “流蜞干”能存放一年之久,且越煎越香,放得越久越脆,用之下酒,别具风味。至今长乐仍流传着一句谣谚: “国公诞,吃流蜞。”这与一个感人的传说有关。

相传长乐县城高隍巷曾出了位总兵,英勇善战,奉命镇守云贵边疆,一次平叛时不幸以身殉国,被朝廷封为太尉国公。百姓感其恩德,用肉身塑神像供在庙中,但国公思念故土,不愿留在异乡为神,于是托梦给他的亲人,让他们砍下神像脑袋装在麻袋中用粗铁链拴在船底运回长乐。船到闽安镇,亲人把国公脑袋从船底捧出,只见他脸上流着浓浓的蓝色血泪,涌到闽江中,就成了流蜞。

流蜞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营养价值高,又有滋阴、健脾、益气、去湿之功效,可用作中药。它产量少价格高,被称为“江中的冬虫夏草”,每每刚打捞上岸就被抢购一空,这也就不奇怪为何在福州市区很少见到它的踪影了。

“流蜞走后晚”这句话,体现了流蜞一个突出的生活习性:喜欢半夜出来活动,因此捕捞流蜞都是在深夜里。捕捞流蜞还有明显的季节性。八月前后是流蜞的繁殖期,此时的流蜞最为肥美。一到此时,总能看到乌龙江上打捞流蜞的渔火星星点点。然而,近年来闽江流域温地面积不断减少,流蜞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产量逐年减少,流蜞这种美味正在逐渐地消失。

闽江流蜞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