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特产 白露凝珠龙眼香

白露凝珠龙眼香

广告位

鲁力

“白露到,吃龙眼”,这是小时候常听的童谣。这时,小区邻居种的龙眼都成熟了,黄褐色的果实挂满枝头,压弯的树枝垂下来,一串串像风铃,随风舞动。

住家所在的闽侯,是传统闽中龙眼的产地。这里的龙眼颗粒中等,剥开后,莹白的果肉露出来,肉脆汁甜,核子又小,是最受欢迎的当季水果。白露前后,邻居都会送来自家种的龙眼,与我们分享。

记得小时候,大多是农夫挑着满筺龙眼进城摆卖。“卖龙眼了……”农夫们的吆喝声穿透夏末的热气,传入大院,钻进我的耳朵。我常会缠着母亲讨要零钱,飞奔至摊前,小心地挑选。那时的龙眼,不似现在的个大,却格外香甜。不过此物性热,不可多食。民间有“一颗龙眼三把火”之说,虽然有点夸张,却也道出了它的性子。

福建人对龙眼的喜爱,是浸在骨子里的。龙眼不仅可鲜食、晒干,还可拿来炖汤、煮糖水,甚至用以入药。产妇坐月子,必喝龙眼干炖的各种汤。古代文人熬夜,也会泡一杯龙眼茶提神。或许是这个原因,福建考上状元、榜眼、探花的学子不少。当年,你若到寻常百姓家中做客,主人也会端上一碟龙眼干待客。

我最喜欢将新鲜的龙眼剥壳,泡在稀饭里吃。白粥的热气将龙眼的甜味“逼”了出来,白粥混着果香,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遇到丰收大年,祖母便会多买些龙眼,晒制龙眼干。祖母将龙眼一颗颗剪下来,放在滚水中煮上十分钟,然后捞了出来,放在竹匾里,置于日头下暴晒。不几日,那鲜亮的果皮便皱缩起来,颜色转为深褐,果肉也收缩变黑,甜味却愈发浓郁。冬日里取几颗龙眼干泡水喝,甜滋滋的,最是暖身。

古代文人雅士,对龙眼亦是青睐有加。苏东坡被贬岭南时,尝到龙眼,写诗赞曰:“龙眼与荔枝,异出同父祖。端如柑与橘,未易相可否。”他将龙眼与荔枝并提,可见对其之推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记载了龙眼,言其“开胃健脾,补虚益智”,倒是从药理上给予龙眼一个位置。

“龙眼”之称,自古有之。左思在《蜀都赋》中写道“旁挺龙目,侧生荔枝”。李善注解:“龙目,即龙眼也。”可见早在晋代,此果便已称作“龙眼”。就形而看,龙眼果肉透明,中间一点乌核,真似那龙的眼睛。此名通俗,民间多用之。

龙眼又名桂圆,而这个“桂圆”确是真正的御赐官名。据《福建通志》记载:“康熙间,巡抚进鲜龙眼,上嘉之,赐名桂圆。”寥寥数语,却道出了这段典故。康熙为何要给龙眼改名?其中自有深意。龙眼之“龙”字,乃天子象征。民间随意食用带有“龙”字的水果,在专制时代,未免有些犯忌。康熙虽为明君,亦不免有此顾虑。遂将龙眼改为桂圆,既避了讳,又添了雅致,实在是一举两得。

雍正即位后,亦对桂圆青睐有加。据清宫档案显示,雍正曾下诏,命福建每年进贡桂圆干二百斤,供宫廷食用。乾隆时,进贡数量更是有增无减。皇帝还常将桂圆赏赐给有功之臣,以示恩宠。如此一来,“桂圆”之名更为显赫。龙眼变桂圆,是官家的规定。不过,老百姓还是习惯叫龙眼。于是,官家叫官家的,民间叫民间的,各行其是,倒也相安无事。

白露前后,是龙眼采收季。一棵棵龙眼树挂满了果,农户架梯、张网采摘。附近居民也赶来自费采摘,人来人往,笑声阵阵。远远望去,一串串的果粒掩映在绿叶丛中,在阳光照下,黄光闪闪。想起明代文人宋珏咏龙眼诗曰:“外衮黄金色,中怀白玉肤。臂破皆走盘,颗颗夜光珠”。

白露吃龙眼,是口福,也是缘分。

广告位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