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特产 春日品兰

春日品兰

广告位

黄河清

一场春雨,一抹绿意。淅淅沥沥,点点滴滴,落在兰花园里。各式兰花静静地掩映在石缝里和石架上,彼此推着挤着,却不喧哗。那叶或素净纤细,或肥厚镶边,更衬得花朵明艳照人,像极了一幅幅色彩相间的水墨画,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淡绿色花瓣的花朵,犹如羞涩的少女,悄悄地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素白色花瓣,淡黄色花蕊的花朵,犹如一只只盘旋在花蕊上采蜜的蝴蝶,翩翩飞舞;小小蓝色花瓣的澳洲石湖蓝,在片片翠叶中亭亭玉立,风格独异;那金黄色花瓣,簇拥在一起吐着淡黄色花蕊的,极像身着盛装的黄金美人,尽显风骚;还有那粉中带紫的,黄中带条纹的,一袭袭紫衣的,风姿绰约,争奇斗艳。

“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自古以来,国人就爱兰的清雅与高贵,咏兰的气节与操守,颂兰的贞洁与奉献。

香远为兰花之魂。孔子曾赞誉兰花为“王者之香”,并作《猗兰操》以为寄托。苏东坡的咏兰诗:“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把兰花这个“空谷佳人”的活色生香写得如此传神,让人百读不厌。美人肯定是好看的,可夸美人只是说美还是不够的,得带香字,要用国色天香来形容才够贴切。兰花既没有金桂的十里浓香,也没有玫瑰迷人的甜香,兰花的香味时有时无,时隐时现,时近时远,时浓时淡。它飘荡在山谷中,或弥漫在庭院居室里,自是香远益清。

清幽为兰花之形。兰花有着飘逸的叶姿,端庄隽秀,对月临风,得到“君子”“雅士”“幽人”等诸多称颂。陶渊明作诗道:“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此诗从幽兰与清风的关系说起,清风眷顾幽兰,而幽兰本身也有别于萧艾等恶草。郑板桥尤其喜欢画“乱如篷”的山中野兰。据说,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春暖之日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得其“叶暖花酣气候浓”之清美实质,这是文人画为何偏爱石兰的缘故。陡峭的石壁间,一株散淡的石兰,逸气自然是有的,但那股倔强孤傲的清气,似乎更为夺人。董必武称兰花有四清“气清,色清,姿清,韵清”,生动地概括了兰的精髓。

贞守为兰花之性。说到古人对兰花的痴爱,屈原应是最重要的源头。屈原如此喜爱兰而开创了兰文化,在《离骚》中,当屈原心情忧郁时,写道:“结幽兰而延广”;当屈原遍植兰花时,写道:“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南宋画家郑思肖善画墨兰,但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其意是故国土地已被掠夺。他在一幅兰花图上题诗:“纯是君子,绝无小人。空山之中,以天为春。”以兰明志,其志如磐,展示了浩然长存的坚贞操守。兰花源于深山之中,生长于陡坡或乱石之间,只要土壤、空气、温度、热量适中,只要透气疏松,均能生长。

有一兰在案,捧一卷在手,在这细雨的午后,把前尘往事关在门外,和着兰的幽香,行走在《诗经》《楚辞》中,和贤人对话,与山川交流。虽身处闹市,亦似深山峡谷的清幽。此情此景,忽而悟得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如果能在兰的幽香里,修得心有香气,腹有诗书,胸中有悲悯,眼中有苍生,这应是远远超出了有兰相伴的悠然和风雅。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