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其彬
“家中虽有八宝尝,哪及山家野笋香。”每当读到清代画家吴昌硕名句时,心里想起家乡闽清的那片竹山,也会想起山间竹笋的美味香甜。
“竹笋,竹萌也。”春雨绵绵,春笋松动,破土冒尖。清新的春竹,吸足一个冬天的水分,汲取大地回春的精气,沉甸甸、鲜灵灵,是出自大地的珍馐,春天的美食,称为大地“素菜第一品”。
小时候听母亲说过,春笋是吃鲜货,不容易保藏。难怪父亲每挖笋回来,总催我和几个弟妹快快剥壳去头,清水洗净,交给母亲烹饪。只见母亲不紧不慢,滚刀切块,焯水去涩,水煮,加盐少许,制成咸笋。有的切成笋片,用于炒红糟、春菜、肉片等笋菜,还有那一大锅“笋菜尾汤”。在那些有笋的日子里,家里饭桌上摆满大碗小碗,像是一场丰盛的笋宴。即使天天吃,也从不觉得吃膩。
吃完午饭后,勤劳的母亲没有休息,继续把剩余的笋子,水煮沥干,挂在走廊屋梁上晾晒。晒干后的笋子留有一层薄薄的白霜,其实它是笋子在水煮过程中,盐巴和笋汁凝结而成的,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可以放上一年半载。想吃时,与黄瓜炒制,仍能吃出春笋的香气。
说起来,我喜欢挖竹笋也爱吃笋。打小经常帮助母亲烧火煮饭,久而久之,也悟出几分烹饪门道,小小年纪就能为家里煮几碗笋菜笋汤。后来,手艺慢慢长进,菜式积少成多:春笋拌黄瓜、春笋炒豆芽,春笋炒蒜头……在那个时期,人们生活清贫,很多时候竹笋基本上是与荤菜搭配吃,偶尔有鸡鸭猪肉陪伴。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竹笋的吃法变得多种多样,强调的是提高风味与增加营养。煮肉吃、焖鸭吃、与猪脚排骨炖着吃,与米饭蒸着吃,还可以切片或擦丝炒菜吃,大炒、拌馅、下汤吃,无所不及。可谓是荤素巧搭,吃出特色。
在这些烹饪方式中,我最喜欢的是那一盘“熏鸭炒笋片”。它陪伴我走过少年青年以及后来参加工作。每每回家,碰到出笋季节,我都会露出一手。三十几年过去了,至今依然回想,滋味绵长。
这盘笋菜主料鸭肉和竹笋,配料简单,荤素结合,加些佐料调和即可。鸭子是自家饲养的全番鸭,肉嫩肥硕,由爱人宰杀后,抹点酒糟,用小火熏制成“红糟鸭”。需要用时,切成小块与笋块一起下锅混炒,再撒些佐菜料酒,使两者的鲜味互相融合,香气蒸腾,沁人心脾。鸭肉耐嚼,笋干开胃,一家子越嚼越有劲味。早春的天气,乍寒还暖,我为爱喝的父亲温上一壶米酒,几杯下肚,脸色稍红,半醉半醒,朦胧之中,父亲仿佛吃了一整个春天的美味。
春笋作为佳蔬入馔,质地鲜嫩、清淡,是熬汤的好食材。早在《红楼梦》里,就有“酸笋鸡皮汤”和“火腿鲜笋汤”的记载。
我的家乡地处闽江中下游,鱼类产品居多。河鱼、塘鱼、池鱼都带有腥味。人们在长期的吃鱼过程中,偶然发现鱼汤加入新鲜的竹笋清煮,便可祛腥除味,故而称为“笋鱼汤”。
不过,现在的“笋鱼汤”比以前食材增多,主料突出,风味优雅,百吃不厌。
取一只活蹦乱跳的大草鱼,去鳞去腮,洗净切块。茶油热锅,下锅煎鱼。煎鱼的目的是让鱼汤更为浓白。煎好鱼块盛起备用。接着是笋片下锅猛炒至金黄色,再将姜片、大蒜、韭菜、萝卜和盐料酒等佐料汇于一锅,五味杂陈,中火翻炒,加水煮沸。不一会儿,鱼块豆腐放下锅。待锅里“咕嘟咕嘟”声声沸响,再不温不火熬上二十分钟。另加一碗勾兑的番薯粉水,让鱼汤粘性更浓,胡椒鸡精适量调味,盛于盘里。盘面撒些水芹,不仅看起来青青碧翠,还滋味肥、滑、香、嫩、鲜,一口热汤下肚,肺腑里都洋溢着春意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