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建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把元宵节写得多姿多彩,灵动妖娆。在我的童年,在我的故乡,元宵节虽然没有“夜放花千树”那般璀璨夺目,也没有“宝马雕车香满路”那般豪华惊艳,但吃汤圆的惬意和观灯的欢快同样令人难以忘怀。
元宵吃汤圆,象征阖家团聚幸福美满。母亲总说,圆子是最团圆吉祥的食物,能把牵挂和幸福都包裹进去。在那个贫穷的年代,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元宵节的汤圆还是少不了的。元宵节前一天,母亲就把早早准备好的糯米,用清水浸泡,待米软胀后拿到石磨上碾成粉,摊在凉席上晒过半天后用布袋收好。元宵节下午,母亲开始搓圆子。她把米粉加入适量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再切成一只只圆坯,然后放在掌心搓成一个个如核桃大小的圆子。煮圆子要等水开了后才能下锅,不然会化掉。汤圆浮上水面,袅袅的香气也升腾弥漫,让人垂涎三尺。搛一个汤圆急急地送进嘴里,轻轻咀嚼,软软的,甜甜的,滑滑的,温润绵长。
我们正在吃汤圆,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喊:“观花灯喽!快去大场上看花灯啊。”我和姐姐匆匆吃完汤圆,就急急忙忙往大队场部跑。跑到一半路,便听到远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再近一点,只见大场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走近一看,观灯的人多,玩灯的人也不少,各色各样的灯笼应有尽有——有象征吉祥欢乐的“金鱼灯”,有象征五谷丰登的“麦穗灯”,有象征福寿双全的“长寿灯”,有象征和睦团结的“友谊灯”,有象征财源广进的“聚宝灯”等,还有小孩子们自制的兔儿灯、五星灯、荷花灯……那些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灯笼,把大队场部照得五彩斑斓,靓丽华彩。那一支支蜡烛在灯笼里绽放着亮丽,一盏盏汽灯在灯框里喷洒着光芒,蜡烛闪闪滴滴流金,马灯熠熠亮如白昼。提灯的喜笑颜开,观灯的眉飞色舞,欢乐和幸福映现在每个人的笑脸上。
“耍狮灯的来了!”不知谁高喊了一声,一队“耍狮人”浩浩荡荡开进大场上,狮子头上的灯放射出夺目的光,人们立刻围拢过来。逗狮人戴着面具,做出各种挑逗的动作,狮子便在地上翻滚、跳跃,狮身上挂的铃铛“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舞狮人身手矫捷,躺、坐、滚、立……各种姿势活灵活现。狮头时而高抬,仰面长啸;时而横卧,低声怒吼。观看的人也随着各种动作时而惊呼,时而赞叹。看到精彩处,大家鼓掌齐欢;胆大的孩子跑上前去摸摸狮子头,揪揪狮子尾,然后跑回来一脸得意地跟小伙伴吹牛:“我还敢跟狮子亲近呢。”
看完了灯会,大家余兴未尽。回家的路上,就用剩余的蜡烛头“放哨火”——点燃路边河岸上枯黄的野草。天气干燥,枯朽的野草最易着火,刹那间,田埂上,小河边火势冲天,烈火熊熊,我们一边放一边唱着儿歌:“正月半,放哨火,烧光野草麦苗长,麦苗长得高又高,家家把粮往家挑……”“放哨火”其实就是烧掉晦气,迎接新禧和丰收。
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场压轴大戏,它用汤圆一样的甜蜜,花灯一样的热情,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