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民风民俗 “米”与“年”

“米”与“年”

广告位

“家”与“年”是中国文化最深层的密码。每到大年年底,福州人总喜欢自己做糯粿来拜祭祖先神祇。素有福州“迎春四味”之称的红年糕、白年糕、菜头粿和肉丸,既是供祖的祭品更是福州人春节必备的传统小吃。

这是一家福州人在年兜沿袭“炊(米斋)祈福过年”的老传统。桌子上摆满了炊熟和未炊的(米斋),一蓖炊熟的(米斋)从锅里起出,炊烟蒸气弥漫在空气中。一家人洋溢着过年的喜悦和对来年的憧憬。

(米斋),也作(米齐),福州话读音类似“zie”,是“米包米”的食品,也是一种祭祀品。其形状为圆团,翻过来就像一个米缸,有丰收的寓意。人们将红糖味的熟糯米包入用糯米浆做成的皮,再以箬叶为托底,口感香糯有韧性。由于(米斋)是白色的,而福州人过年喜欢红色,因此(米斋)上都会有个红点,以图吉利。

年糕、菜头粿的原料基本上是用大米磨成米浆配以其他的辅料制作而成。这里特别要讲的是菜头粿和肉丸。因为它与年糕不同。菜头粿用菜头,寓意“好彩头”。菜头粿也就是萝卜糕,南方多数城市都有这小吃,但是福州人的萝卜糕里会加入特殊的材料——紫菜、虾米。福州是座临海城市。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所以福州人做的萝卜糕就具有其地方特色。肉丸,在福州方言中,“肉”与“禄”同音,取吉利也。肉丸是以地瓜粉,白芋丝和肥膘肉为原料调入红糖,蒸制而成,肥而不腻。

这四种粿都可以或煎或炸,红白年糕更可煮后食用,是正月里家家户户办春酒不可缺少的美食。年底,家家户户忙着炊年糕、肉丸、菜头粿,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分年”也称“供年”,是过年的重要环节。古籍载,“闽俗于腊月择吉”,酬谢各方神祇在过去一年中给予的种种庇佑。这种“分年度”谢神,曰“分年”。各家各户根据自己的方便来安排分年的时间。一般人家会安排在腊月廿九举行。按俗例外祭天地,内祭祖先,先外后内。祭天地神灵时,摆满丰厚酒肉祭品的八仙桌跨堂前的门限摆在低处,为天地共拜;伴以花、香、烛,烧金银纸泊。祭毕,鸣鞭炮退神,以谢一岁之灵贶。分年后,将有的祭品腌之于坛,“谓之糟甏、卤甏,俟新春开食”。

廿九是除夕“做岁”的前一天,城乡人家还会煮几个菜一家人聚聚或讨论些家庭大事,这就是俗话的“做小岁”。有的人家除了家中烧祭,还要到庙、观、庵等处祈愿。

祭神拜天地后,还要祭供祖先。拜祭祖先一般安排在大年除夕傍晚,在祖先牌位前设席供桌,点烛、烧香、焚化金银纸钱。祭品全部更换为煮熟的食品,上供的酒必须是温热,这样对子孙吉利。祭祖毕,家人即可入席分享美餐。

“分年”由家中最长者主祭,全家老幼随拜,虔心虔意,恭恭敬敬,马虎不得。“分年”祭祀活动是人们对天地自然界万物、先祖的感戴及对来年祥瑞的企盼。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