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瓜烧,当地人又称为“番薯烧”。番薯之名,大抵是因为它是“舶来品”之故。在16世纪末叶从南洋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长江、黄河流域及台湾省等地传播。红薯不仅是健康食品,还是祛病的良药。《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红薯蒸、切、晒、收,充作粮食,称做薯粮,使人长寿少疾。”
冬至前后,正值地瓜的成熟期。林金峰与工人们一起,将地瓜从地里刨出,做为冬酿地瓜烧的原料。他们先将地瓜洗净切块、炊熟,捣成泥,再铺开冷却。在地瓜泥冷却后,按比例和上酒粬,充分搅拌均匀,再装进大水缸内发酵。
林金锋是青口镇武院山尚干酒厂的厂长,他们一直沿用着手工酿制地瓜酒的技艺。林金锋酿制地瓜酒已二十多年,是尚干酒厂的第三代传承人。林金锋说,这样原汁原味的本土地瓜酒就是家乡的味道。
地瓜泥经过一个月左右发酵,就可以进行酿制地瓜烧的最后一道工序——蒸馏。发酵后的地瓜泥被装入一个特制的蒸馏器中,用柴火烧制,清醇的地瓜烧便顺着蒸馏器的竹管溢出,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林金峰说,每百斤地瓜可酿制二三十斤地瓜烧。小抿一口,地瓜烧比想象的更有劲头,醇厚、柔滑,香气甘洌。虽然入口略冲,却带着水乡特有的温厚含蓄。
会喝酒的人,总认为酒是有灵性的。酒酿得好不好、地不地道,在舌尖上一触碰,便能分辨出来。闽侯的好山水,长出的好地瓜,酿出的酒也有着朴实的美感。
以前,地瓜酒是劳苦大众的酒,深受苦力们的喜爱。搬运工、挑夫、车夫和轿夫多是郊县的穷苦农民,在富人鄙夷的白眼下挥汗如雨地干完一天的活。黄昏时,他们端起满当当的一大碗地瓜酒,似乎在亲吻日夜思念的故乡的江河。最惬意的,莫过于仰脖畅饮,似乎端起故乡的江河喝个够,那温馨的乡情回肠荡气,刹那间乡情涌上心头。
碗浓浓的地瓜酒,是对古老味道的延续,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也是闽侯人绵长的乡愁情结。无论人们离开家乡多久,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找到这一份舌尖上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