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古镇嵩口,山峦起伏,双龙汇聚,传为“七星坠地”之福地。古镇三面环水,自有天然神韵。古朴的街道、淳厚的民风、秀丽的山水,让人流连,使人沉醉。从大樟溪畔的千年古渡拾级而上,经德星楼过匡门兜,入直街,转横街,寻访者将会遇见一座韵味悠长的古老建筑——嵩口林氏宗祠。
嵩口林氏宗祠坐落于古镇旧街街头,始建于明嘉靖乙酉年(1525年),是嵩口林氏族人接客会友、寻宗谒祖、共商公众事务的所在。这座宗祠历代有过多次修葺。民国时曾借用为嵩口警察所,但仍然允许族人来此寻宗谒祖。1950年,族人在此设立松茂小学。1952年,借作嵩口文化站。1998年4月收回,加以整修,同年8月竣工。
林氏宗祠建筑保留明清风格,祠宽15.74米,进深28米,建筑面积440.85平方米。二进四扇三开间,硬山顶。大门临街,上镶“林氏宗祠”石匾,门第联为:“九牧家声远;八闽世泽长。”左右设小拱门。左拱门横眉“出悌”,门联为:“绳其祖武唯耕读;贻厥孙谋在俭勤。”右拱门横眉“入孝”,门联为:“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
内堂白壁朱柱,朴素大方,梁上彩灯高挂,金碧辉煌。外观风火高墙翘角飞檐,泥塑彩绘古意盎然。堂上悬挂“进士”“同宴琼林”“同庆十代”匾额。廊柱镶有楹联:“乔木发万枝岂非一本;闽江分千派总是同源。”厅中悬挂宫灯、诰封箱。正堂上悬“忠孝堂”匾额,柱联曰:“东晋波平溯八姓,从壬石濑发祥七百载家声丕振;南明星聚喜九龙,作牧嵩山衍祚千余年祖德重光。”
林氏宗祠号“忠孝堂”,缘起北宋林悦。林悦,1046年中进士,累官至光禄大夫,历五朝。宋嘉祐六年(1061年),林悦为仁宗侍御。一日,乞假回乡扫墓,仁宗问曰:“卿殷少师苗裔,家乘可得见乎?”悦取族谱呈上。御览,龙心大喜,有感于比干尽忠、悦卿见孝,遂御书“忠孝”二字于谱首,钤以御宝,并赐诗二章。敕曰:“卿珍重到家,可即回京。”堂号“忠孝”即缘于此。
嵩口雅称嵩阳,嵩阳林氏亦系闽林九牧派系。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林宝由莆田前棣迁永福(永泰旧称)石濑,其子林洁累舍石濑地建资国寺,再迁嵩阳梨头岭月阙,建蕉林居;遂于嵩阳各坊繁衍,渐成旺族,现有族人6000多人。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千余名倭寇入侵永福县,林居美与其他乡绅一同协助知县周焕组织民众抗敌,死守县城,毙敌百余人。后城破,周焕战死。林居美与众人转入巷战,亦英勇牺牲。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明亡。林师稷与友人组义师抗清,收复福清、长乐、闽清、永泰等地,声震一时。后遭清军重兵反扑,兵败拒降,绝食自尽。其长子林拱星响应父亲召唤,在乡里组织义师赴福清抗清,途闻乃父兵败,悲怆欲绝,着“斩衰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北面叩首,饮药而亡。其后还有族裔林应琦于祖祠遭焚之际,冒死抢救祖先神位,孝行感人,知县马绍立为其立旌——“孝纯寿永”。嵩阳林氏家风仁义,多有急公好义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