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寿塔位于罗源县城中心凤蝶广场西北侧的孝巷口。始建于唐,后毁损,明洪武九年(1376年)重建。在之后的年岁里屡毁屡建,屡建屡毁。如今的万寿塔是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罗源知县保兆倡捐建,并作《募缘引》,以期“古迹可以长留不朽”,遂以“万寿”名塔,即今日之塔名,有诗写道:“宝塔矗嶙峋,镇兹来往路。欲醒世间人,横著慈航渡。”万寿古塔曾为“凤城八景”之一。
塔用花岗石建成,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空心塔,瘦削挺拔,高十三点四米,其中塔基高七十七厘米,塔高十二点六三米。塔基较宽厚,周长达五点六米,由几十块大石砌成。塔座为覆盆状雕刻有云卷纹。塔身1层至4层为对开花岗石砌成,各层之间缝隙相互错开,以确保整体建筑的稳固。
第5层至13层为整石,中间镂空,以减轻压力。从第1层至第10层,每一层各个面都雕刻有精美的佛教造像,这些佛像神态生动,有的盘腿而坐,有的站立行走;有的念念有词,有的默默无言;有的以手摩肩,有的双手平摆;姿势各异,表情丰富,充分体现了古代精湛的石雕技艺。万寿塔第三层开东南、西北开有壶门,四层开西南开一壶门,二层和五层以上无门窗。
青石雕制的塔檐自下而上逐渐缩小,形态大致相同,八个角向上翘起,青石刹座一圈蝙蝠图案,层次分明,颇具动感,视觉效果极佳。塔刹则为圆形,犹如倒覆的盂钵,最顶尖一根长长的避雷针,似利剑刺向天空。
塔1层至4层为对开花岗石砌成,唯第一层每面刻三格方形瓦当,瓦当内刻有暗八仙、花卉等图案,檐翘角刻成蝙蝠状图案,口衔不同器物。在壶门之上匾额雕成画轴式,边上还有细小花纹,非常立体元宝形,分成三格镌“万寿塔”三字。原来壶门边立青石天王像二尊,像高1.3米,一尊被盗,一尊被深埋于地下,后出土现收藏于县博物馆。万寿塔花岗石塔身,青石塔檐,层次分明,色调柔和,外观匀称,工整稳固,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