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鄢家花厅坐落于三坊七巷中的安民巷内,是鄢氏太澄公宗祠的附属建筑之一。鄢家花厅占地面积4亩多,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南北朝向。东主宅,西花厅,走廊相通。
内有天井、厅房。天井通阔,连接三面走廊。厅堂“六扇五间排,七柱出游廊”。 清道光年间曾授湖广总督、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的陈若霖先生为鄢氏太澄公宗祠提联“三山毓秀绵旧德,闽水储英继流光”。主座中堂大厅的28根木柱和铺地石板用的都是大型整材,厅廊梁柱雕绘精美。中堂前廊有小门通西院花厅。
西花厅是鄢家花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园林小筑,两座毗邻,走廊相通,坐南朝北,四面围墙。厅前轩廊卷棚饰顶,轩廊前一对大柱础用青石打制,四面刻着蝙蝠。西墙设有两层石制的几案式花架,专供摆设花盆。厅舍之间的天井内有别具一格的半边亭,小巧玲珑,大家闺秀们曾经就坐在亭内的雅座看戏听唱。亭内三个小型花篮式悬钟,花纹细腻,仿佛要把普天下最瑰丽、最炫目的色彩,全部采撷过来装点它的雍容华贵。与木构半边亭遥遥相望的则是天井西侧的那株阳百上杨桃树。
福州在宋朝就开始种植阳桃。南宋词人辛弃疾在福州任职期间,曾写下“忆醉三山芳树下,几曾风韵忘怀。黄金颜色五花开,味如卢桔熟,贵似荔枝来”的词句。古厝内的杨桃古树依然生机勃勃,它像略施粉黛,从屋厝中徐徐走来的古韵佳人,也像手持诗书,阅尽世事依然澄澈如初的翩翩君子。斑驳的树皮里嵌满了历史,伸向空中的新芽,却在述说着崭新的故事。
右边的花园,其面积与对应的花厅一般大小。在过去的年代里,这里种有玫瑰、茉莉、菊兰等花花草草,春秋两季花香四溢,不负“花厅”盛名。鄢家花厅的结构布局精巧,彰显着闽都文化的博大精深,门窗雕工卓绝,垂莲、雀替、斗拱、锯花造型各异,无处不透露闽都文化人的良苦用心。
两千多年来,鄢氏涌现出许多忠义之士,如明嘉靖年间抗倭英雄鄢俊、明崇祯年间御试进士鄢延诲、明末英雄兵科给事中鄢正畿等。清乾隆年间,为纪念鄢氏入闽始祖,建宁溪枫鄢氏与永泰麟阳鄢氏合买该地的民房,定名为“鄢氏太澄公宗祠”。
鄢家花厅由福建鄢氏族人兴建并居住约两个世纪之久。作为家族的宗祠和议事之所,这座建筑见证了鄢氏家族一代又一代人遵从祖训,励精图治的过往。这里的每一个院落,每一条小径,每一间屋子似乎都深藏着悠远跌宕的时光回声;每一级台阶,每一座石墙,每一扇木门都仿佛在倾诉着那段如烟如雾的岁月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