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凤凰衔书

凤凰衔书

广告位

安逸

许多年前去林浦村参观濂江书院时看到“双凤衔书”石刻,同伴笑着说可见林浦村注重对女性的教育。这件事至今记忆犹新。据当地讲解人说,有文物专家判断这幅石刻为汉刻。后来偶然发现“凤凰衔书”还是个成语,有其典故和故事,不觉对“当为汉刻”的“双凤衔书”心存疑虑。

凤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祥瑞之表现,是皇权的象征。“凤凰衔书”典出《艺文类聚》卷九九引《春秋元命苞》:“火离为凤皇,衔书游文王之都,故武王受凤书之纪。”本谓帝王受命的瑞应。西汉焦赣《易林·泰之益》说:“凤凰衔书,赐我玄圭,封为晋侯。”喻指帝王使者传送诏书。

从福州建城史看,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依冶山建城,人称“冶城”。从汉冶城到明清福州,福州历史上有六次拓城,虽城郭范围不断扩大,但政治中心基本都在闽江北岸。福州自古以来都是兵家不争之地,自中晚唐中原动荡,北方汉人才持续移民入闽。也就是说,唐代以前,林浦村算是偏僻的地方。能与凤凰相称的大人物或事件,当在南宋末年。据历史记载和现存遗迹泰山宫表明,宋端宗赵昰在福州登基。小皇帝前后在林浦的平山阁住了六个多月,留下了福州唯一的皇帝行宫平山阁,元朝时改为社庙,称为“泰山宫”。

关于“凤凰衔书”,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仓颉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直到有一天,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捡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受到启发,开始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出了象形字。

相传南宋时朱熹曾到濂江书院讲学,并题“文明气象”匾,如今悬挂在书院讲堂书斋门前。两宋时期,福州一共出了进士2799名;林浦进士柴坊上也记载了林浦共出了18个进士(从宋朝至清朝近800年的历史中),数量全国第一,更是走出了明朝时闻名的一家“七科八进士”和“三代五尚书”,至今传为佳话。近千年来,濂江书院一直办学不断,直至现代林浦小学建成,才停止办学。书院与林浦小学一墙之隔,文墨溢香,优良学风和文脉连绵至今,令人向往。

古人有时把凤凰用以比喻才德出众之人。如《北史·魏兰根传》:“景义、景礼并有才行,乡人呼为双凤。”明杨慎《双凤二龙》:“蔡邕、崔实号双凤,崔晏、许受号二龙。”

“双凤衔书”石刻所在的濂江书院,其建造年代不详,但书院在宋代聚集了福州许多英才,书院这时出现凤凰衔书的石刻也就很有意义。据新闻报道,2010年浙江温州瑞安景福寺挖出了刻着“双凤衔书”图案的圆形石碑,根据同时出土的两块石碑中另一块刻着“壬午至元”四个大字的内容,文物部门判断年代是宋元时期。

因此,我以为濂江书院“双凤衔书”的石刻非汉刻,或是宋代的。当然,这只是自己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的想法,不足为凭。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