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岸炮台,也称南雁山炮台、象屿炮台,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猴屿乡象屿村南雁山。始建明末清初,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被法军所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修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筑。抗日战争时期,又遭日军飞机轰炸,战后重修。
现存炮台有二处,一处是基山寨西侧的东口炮台,又称里岸炮台,为平射炮台,三合城门式护墙,内存两个炮位,由厚墙隔开,平面呈前小后大的八字形,上覆三合土顶盖。炮位后侧(西南侧)是长形山体峭壁,上凿有一小弹药库。另一处是南雁山麓的道头炮台,为前沿炮台,炮台由山体直接开挖而成,现存四个炮洞,洞口朝向江面一字排开。南岸炮台与闽江对岸亭江炮台对峙,扼闽江下游之“咽喉”,为闽江口一重要军事要塞。
南岸炮台始建年代有多个说法,现场文保碑显示为清顺治五年(1648年),官方文保资料显示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还有一说建于明代,初为防倭烟墩,清初为防郑成功部而改建为炮台。从其位于闽江口重要位置和明清海防态势上看,炮台较大可能应是始建于明末清初。 说起南岸炮台,就不得不提前些年在北大图书馆找到一幅135年前绘制的《南岸明暗炮台图》,据说原存放于故宫中,后转交于京师大学堂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前身)。从这张清代绘图可以看到当初炮台的规模宏大。与对岸的亭江炮台相比,南岸炮台的布局就是一处要塞式大兵营。兵营布局齐整,有主炮台、前沿炮台、弹药库、练兵场、烟墩(烽火台)、指挥所、士兵区、家属区等相关设施。主炮台在南雁山左侧。这里筑有3米多高、2米厚、100米长的巨型炮台,安放大小炮4门。周围辟以大埕,俗称跑马场,为士兵出操和火炮训练场。右侧山边是弹药库、休息所等。
《南岸明暗炮台图》是马江海战后被毁修复后而绘制的炮台图,可以看出重修的炮台吸取了马江海战中炮台因不能环击被法军击毁的缺点。该图绘有南岸山、子药库(弹药库)、营门望楼、洋装铁炮群、车轮钢炮、暗台炮群等炮台群配套设施,显示较强的火力配置。说明清政府从国外购买新式大口径远程钢炮,用以加强闽江下游的防卫。尤其与对岸亭江炮台形成闽江下游第二防线,扼闽江下游之“咽喉”,在闽江口防御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可惜的是,建国后南岸炮台就几经人为破坏。尤其1992年建液化气供应站时,南岸炮台的主炮台、指挥部、官兵墓葬等被毁。至此,这座清代闽江口重要的军事建筑遗存已所剩无几。当天,只参观了残剩的道口炮台。这是一处前沿炮台,炮台由山体直接开挖而成,现存四个炮洞,洞口朝向江面一字排开。洞口离江面近,并隐匿在悬崖树丛中,在江面上根本无法发现其存在。 南岸炮台虽说尚存规模仅剩很小部分,但作为近代福州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证据,是重要的军事建筑遗存。当地也开始重视保护,如今已列入福建省第十批省保单位,据说当地拟在遗址附近修建展馆。希望闽江下游炮台群都能得到好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