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溪
夜幕降临,福州上下杭景区三通桥的石栏板、船形桥墩、桥孔中的金黄色灯带渐次亮起。一会儿,三捷河上的灯光转为紫色,桥体的暖色和河面的冷色织成一条绚丽多彩的锦缎,仿佛飘扬在半空的璀璨霓虹。
为了观览三捷河的旖旎夜景,有人早早吃了晚餐去散步;有人约上三五好友,在河边的酒楼、咖啡馆、茶馆,边聊边欣赏。与近在旁边的闽江相比,夜间的三捷河像一个依偎在母亲怀里的闺中少女,恬静端淑。河水流动的声音,如同婴儿的呼吸一般舒缓。河两边的护岸喷洒出如烟的水雾,用来调节炎热的气温,有助于纾解游人忙碌一天积压的情绪。
最近,我偶然在微信上看到清嘉庆进士郑开禧写三捷河的诗:“路逢过雨长新潮,移泊三通旧板桥。好是夜阑人语静,一江明月万枝箫。”这首诗用句平淡无奇,写实地描绘了旧时三捷河的夜景。在那个没有照相机的年代,诗人就是最好的摄影师。环顾左右,我愈发感受到这份宁静的可贵。
早晨,清朗的阳光穿过榕树茂密枝叶间的缝隙照射到河面上。河体闪烁着温煦的波光,一片澄明。一只小舟轻轻摇曳在碧波之上,桨与河水亲昵着,发出醉人的声音。阳光和树影从我身上轻轻拂过,嗅觉里充满了阳光、草木、河水的气息。此时,迎面而来一艘簪花船,船上的摄影师一路抓拍,为身着旗袍的妙龄女子留下青春倩影……
福州河多桥更多,我习惯用桥的名字索引桥的身世。始建于清乾隆丙午年(1786)的星安桥,连接着双杭“福星铺”与苍霞洲“安乐铺”,两铺各取一名,铺与铺的连通,连的是福气,通的是财气,营造双杭、苍霞洲两地的和气。和气生财,和气保护了这一方好水,好水养育了双杭河商。桥两侧石栏板上有斑驳的题刻:“乾隆丙午年新建”“嘉庆乙丑年重修”“垂裕堂张重修”……每一次重修,每一位书丹者、刻工的留痕,都是以岁月的记忆对造桥者仁民爱物的致敬。
我沿着上杭路、下杭路来回走一圈,在回旋的时空里寻觅旧时光的痕迹,见证上下杭数百年商贸兴衰。
我走进上下杭100号古厝,依次经过景陶堂、会商阁、安商楼、亲商苑、魁星楼、端木轩……我在窗棂木作间采攫时光的印痕。
清宣统三年(1911),福州旅沪富商张秋舫、罗金城联合商帮人士,以一万一千三百五十两白银购入这座明清风格福州传统民居,作为商务总会聚会议事的场所。商务总会由会馆、商帮组成。与别处会馆不同,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商务总会位于双杭的会馆往往是馆与庙相结合,供奉妈祖。
商帮之中,大帮套小帮,帮中有帮。以同行业联合组成商帮的,有油帮、纸帮、酒帮、茶帮、盐帮、布帮、米帮、药帮。来自不同地域的商人也各自成立商帮,有兴化帮、福州帮、江西帮、长乐帮、温州帮、南平帮、闽南帮、福清帮……类似于今天的各地商会。不同商帮浓缩不同的地域文化,一方乡音、乡情、乡俗映照着三捷河水,形成色彩斑斓的河商文化。
商务总会成立初期在张真君祖殿聚会议事,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圣君殿水两头涨,涌出黄金滚滚来。”三捷河、达道河、新桥仔河在张真君祖殿前会潮,张真君祖殿因此被尊为商业保护神。其实,三河会潮是一种自然的水文景观,河道与闽江水相通,潮汐往来,水体循环顺乎自然规律,水体充满生机,因此被河商们视为带来财运的吉兆。
在商言商,商亦有道。经商不忘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商务总会组织各商帮发动抵制美货、日货活动,声援五四运动,拥护抗美援朝……一段段历史都体现出了“义利相合、勇担道义”的闽商精神。
经商也不忘读书,魁星楼供奉着一尊儒尚学的魁星塑像。商家子弟在这里读旧学、学新学,将“诗书传商”的情怀代代相传。楼上嵌着一副对联:“林花着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句出杜甫《曲江对雨》,在硝烟弥漫的商场中铺陈出一番柔软的心境。那时候,他们站在魁星楼上纵目远望,可见汤汤闽江,高盖山、五虎山翠色交叠,令人心旷神怡。
探访了上下杭100号古厝,我又前往采峰别墅。1920年,福州籍马来西亚爱国侨领杨鸿斌回乡兴建了这座采峰别墅。别墅融合西洋风、南洋风、闽风于一炉,如今是一处网红打卡点。“采峰”二字寄寓“采福州大庙山、乌石山、烟台山、鼓山、旗山的五峰灵气”,别墅主人的胸襟可谓不小。正在感慨之际,我的脚步抵达了通往别墅的廊道深处。抬头凝视一方“心归菩提”的横匾,我幡然领悟——气吞山河与菩提一朵之间,是别墅主人经历过千山万水、浮世繁华后的澄明心境。进了这道门,悟得个中真趣,回归内心,才得人生圆满。
时移世易,今天的三捷河上空依然湛蓝。在滚滚商潮的汹涌中,河商的种子从双杭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回眸百年河商故事,且看新的河商传奇如何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