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舒
“端者,初也。”古人以地支纪月份,以正月建寅,顺次推算五月为“午”月。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仲夏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天气,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民谚曰:“未食五月粽,寒衣勿会得拢。”福州传统观念认为,只有过了端午节才算真正入夏。每到五月,街头巷尾就飘着箬叶特有的清香。箬叶似乎与粽子是绝配,植物的清爽裹挟着馅料的浓郁香气,在蒸笼打开的瞬间,温柔地弥散在空气中。福州粽子形状有“尖尖粽”与“牛头粽”两种,口味主要有花生粽与咸粽。花生粽的配料是糯米、食用碱与花生,佐以白糖,清香又爽口;咸粽则是在糯米间夹肉丁、虾仁、香菇等,一荤一素都很美味。
端午节又叫作“龙舟节”。龙舟节最初可追溯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福州民间的龙舟竞渡有两千多年历史,闽越族的先民“习于水斗,便于行舟而往若飘风”。与凭吊屈原有别,福州的龙舟竞渡还与一个“钓白龙”的传说有关。传说西汉武帝时,东越王余善叛汉,为了凝聚氏族、激励士气,在福州城南临江筑台,用木头雕成白龙浮于闽江之上,让沿江各部落的健儿驾船夺取,胜利者予以重赏,后逐渐转化为龙舟竞渡。在端午节期间,各乡村、里社在大江大湖赛龙舟,解放大桥一带的闽江水域及西湖都是赛龙舟最热闹的地方。
在谋划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时,最重要的前期步骤之一是“采莲”,即筹募经费。每年从四月下旬起,“采莲”成为乡间的头等大事,各村以两人一组,敲锣打鼓高举本乡龙舟的旗帜,挨家挨店齐唱“采莲鼓”以筹集经费。到五月初一,先举行“醒龙”仪式、安上具有各村标志的龙头后才能正式下水。现在每年端午节正日,中华龙舟赛便定在福州举办,百舸争流的壮观场景着实成为富有影响力的画面。
端午节习俗除了包粽子、赛龙舟、熏黄烟、喝雄黄酒、挂香包等习俗与全国各地一样之外,福州还有自己特有的特色习俗,比如贴“午时书”等。写、贴“午时书”,是福州端午节特有的一种文化活动,其形式颇似春联。清朝莫友棠《屏麓草堂诗话》载:“闽俗端午日,以小春贴书端阳故实成对贴门首,名午时书。”与春联稍有不同,午时书形制较为短小,用黄色的“雄黄酒”书写也颇具仪式感。相传明末有个屠户叫徐五,他曾作午时书贴于门楹,曰:“门幸无题午,人惭不识丁。”恰好著名学者曹学佺路过,看见此书大为赞赏,于是叩门拜访,二人遂成莫逆之交,也算是以书结缘的一段佳话。“午时书”的内容不仅是当下心境的抒发,还映射出许多人生哲理,在历史上流传下不少佳作,譬如“不效艾符趋时俗,但将蒲酒话升平”“屈子自醒人尽醉,孟尝长富我甘贫”等。
如今,“午时书”可能不再出现在门楣上,而是发布在朋友圈等社交软件中,以电子生命延续;但美味的粽子、激荡人心的锣鼓声,则继续承担着发扬传统节俗的使命,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在龙舟奋进的节奏中,鼓舞着人们怀着乡愁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