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见得多了,独对荆溪镇关源里三峰寺旁的这片梅林情有所钟。因为它是一片——老梅。
古来文人墨客都喜梅,咏梅画梅。但仔细品味,在他们笔下,无不是老梅的形象,这个形象缘于一个“瘦”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江涵雁影梅花瘦,四无尘、雪飞云起,夜窗如昼。”“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这个“瘦”字是有意象的,写尽老梅的孤傲与苦寒,仿佛那种树皮鲜嫩、枝条柔软的梅树,纵是满树繁花都称不上“梅”。
梅就该有着苍劲的老桩,穹枝斜逸,花可以开得不多,但树皮一定要有“味道”——透着被岁月风霜狠狠打磨过的沧桑,仿佛一个人,只有经过人世间的诸多挫折,才有了两鬓那岁月流经的注脚。所以,老梅胜在骨,不在花。而筋骨就在那被风霜摧打得皲裂的树皮中,在被岁月折拧得遒劲的老桩中。观梅者,自是赏虬枝而忘娇花。
这里的老梅,每棵都是几十年的老桩,矮矮的,透着敦厚。树皮已成黑棕色,树下是鲜嫩的青苔和鲜绿的草皮,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远望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整整一大片,开花的却不多,不知道是时候未到,还是元气已去,本就开不了多少花了。但也正是那星星点点的粉花点缀寒枝,老树着花,才更有了梅独有的品相。
写梅的诗句千万,我独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句,整句无关“梅”字,但写尽梅的特性——寒瘦影疏,暗香清浅。仅十四字画面感跃然纸上,有视觉的疏密有致,花粉月白,还有嗅觉的暗香浮动,若有若无。横枝圆月,水清影疏,色浓香淡,昏黄夜深……形、色、味、情、韵无不在其中,透着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心中有,却是嘴上无的情致美。当你叹诗人林逋的文才时,可我更叹老梅独有的情韵方才激发诗人的瞬间灵感,写出如此的诗句流传千古。
老梅形拙香远,不亢不卑,在一众花色中,不以“艳”博人眼球,更没有逼人的锋芒,只那么憨憨地站着,却让人不敢小觑,更不敢鄙薄,正如隐士高人,从不在江湖,江湖却一直流传着他的佳话。这就是老梅,敛香藏色,极尽克制,活出自己的一番孤傲,却自有芬芳。老树着花,不惊艳却芳华,引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
而我们,若能活出老梅的精彩,老则老矣,大智还若愚,偶尔亦着花,便算是活出一番自我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