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文学与艺术 苔痕里的光阴

苔痕里的光阴

广告位

余娟

老房子的砖缝里,总藏着些倔强的绿意。那些苔藓像被揉碎的翡翠,星星点点嵌在青灰色的砖墙上,连风雨都奈何不了它们。春日里,几场细雨过后,苔痕便顺着墙根往上攀爬,在斑驳的墙皮上织出一张细密的网。

城里人总爱用铲子清理台阶上的青苔,嫌它们滑脚又碍眼。可这些苔藓偏要在水泥缝里扎根,用柔软的身躯撑开坚硬的桎梏。我曾见过工人用高压水枪冲刷古桥的石栏,青苔被冲得七零八落,露出下面坑洼的石面。但不过旬日,新的苔衣又悄悄漫上石纹,比先前更鲜嫩些。

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在敦煌莫高窟看到的苔藓:那些岩壁上的苔藓在烈日与风沙中顽强地生长!它们将根系扎进砂岩的孔隙,叶片蜷缩成小小的杯盏,收集空气中的每一丝水汽。即便被烈日晒得发白,只要一场夜露,它们便能重新舒展成翡翠色的绒毯。这种“干而不死”的本领,让科学家都惊叹不已。

在南方的梅雨季节里,苔痕最是恣意。青石板路上,苔藓与地衣交织成天然的织锦,连青砖黛瓦都被染成了水墨画。有一次在苏州园林,我见一位老者蹲在假山旁,用软毛刷轻轻拂去苔藓上的浮尘。他说:“这些苔痕是时光的脚印,越老越有味道。”果然,晨光里的苔藓泛着绸缎般的光泽,与假山的嶙峋、池水的涟漪相映成趣。

乡村的老屋前,苔藓总能最先感知季节的变化。早春料峭时,它们率先在墙角泛起绿意;深秋霜降后,它们又在石阶上铺上金黄的地毯。我记得儿时在老屋玩耍,总爱蹲在井边看苔藓。它们从井台的缝隙里钻出来,在潮湿的水汽中舒展叶片,倒映在井水里,像是一片微型森林。

苔藓的生命力,在极端环境中愈发彰显。新疆沙漠里的齿肋赤藓,能在失水98%的情况下存活,遇水即复苏。这种“冻而不死”“照而不死”的本领,让它们成为自然界的生存大师。在模拟火星环境的实验中,它们依然能保持生命力,为人类探索外太空提供了灵感。

古人早已懂得苔藓的诗意。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不仅是文人笔下的雅趣,更是自然的馈赠。它们涵养水土、净化空气,在微小的身躯里藏着巨大的能量。即便被踩踏、被清理,它们依然能在缝隙中重生,用绿意诠释生命的尊严。

如今,我走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偶尔在墙角发现一丛苔藓,总会驻足良久。它们让我想起故乡的老屋、古桥的石栏,想起那些被时光浸润的岁月。每一片苔痕都是一个微小的生命,它们用静默的姿态告诉世界:尊严无关乎大小,只要活着,就值得被尊重。

广告位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