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
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撑船来接郎。
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出去几时返?
这首福州的民间歌谣,也是一首爱情诗。这首歌谣比较古老,据说在唐代末年就已有传唱,作者是唐朝一位叫做常兖的观察使。《月光光》继承了先秦诗歌经典《诗经》(尤其是“风”)和汉代乐府诗的传统。它们都来自民间,反映着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
当时闽地是欠发达地区,土著仍然占据大多数,百姓的文化知识及生产力水平都处于一个很落后的状态。常兖写《月光光》的初衷是为了提高闽地人民的文化水平。他认为通俗易读、富于趣味性的歌谣,能激发人们读书认字的兴趣。常兖一口气写了200多首歌谣,可惜的是流传至今,只剩一首《月光光》。
歌谣中出现的洪塘,位于福州市西北部,由于闽江在这里分流,因而它对福州的地理和城市空间格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闽江流到洪塘后分成左右两支,右边一支叫乌龙江,左边一支穿过中心城区,习惯上直接称作闽江。两江中间,抱着南台岛,也就是仓山,由此,产生“两江四岸”。两江流到三江口,又合二为一,汇流而东,经马尾、琅岐而入大海。
《月光光》这首歌谣,从“小妹”自称和“问郎”的口吻上来看,显然是农家姑娘或渔家少女的热恋心态和语言。“月光光,照池塘”是起兴句。起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来引出歌咏对象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在《诗经》里面有大量运用,比如《诗经》首篇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小妹大概家住江边,甚至有可能以船为家,不然怎么设想她自己“撑船”呢?小妹所爱的小伙,大概住得也不远,因为对于民间恋爱的男女来说,他们的家如果相距甚远,是不容易有机会相爱的。“骑竹马,过洪塘”,两人感情可能还是从小就有基础的。有个“青梅竹马”的成语,表示天真无邪、两小无猜。这个成语出自李白《长干行》的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诗写的就是一位思夫心切的女子。
《月光光》的女主人公未必真的骑着竹马来到洪塘,这里用“竹马”的典故,表示她在来洪塘等候心上人的时候,心里回忆着两人从前在一起相处的美好时光。然而,小伙长大成人,终究不能整天在家游手好闲,他需要出去谋生,或者操办某些事情,总之,他出去了。“问郎出去几时返?”这是这首歌谣所有情绪的凝聚,这一句解开了前面几句的悬念。因为小伙出去了,小妹才会心急火燎地来到洪塘,眼巴巴地在江边盼望他归来,甚至急得要撑船去接他。那时候,洪塘没有桥梁,闽江两岸靠渡船往来交通。
这首歌谣,字面上很通俗,也很朴素,不用翻译就能懂。然而,它却可以有两种读法,两种读法的关键,在于对第一句“月光光,照池塘”的理解。一种读法是把这句看作起兴句,如上所述,“小妹”到江边等候心上人就是实际的行动。另一种读法是把这句看作实写景物,写皎洁的月光照在姑娘家门前的池塘,姑娘面对池塘和月光,思念心上人。这样读下去,后面整个的就是虚拟的场景,写这位姑娘的心思,她最关心的问题是心上人几时归来,她想象着自己如何去江边迎候。
一首民间歌谣,如同月光一样美丽,简单而富有韵味,一直在人们口中传唱。虽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传唱的内容各有所不同,但开头都是富有诗情画意的三个字——月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