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橄榄五”大厝位于仓前路129-131号,由清光绪末年福州橄榄大王、有“橄榄五”之称的郑则铭家族兴建。仓前路129号沿街为三层砖木结构的“柴栏厝”建筑。仓前路131号为前店、后坊、再后院的三进式宅院,建筑前店部分为近代西式“洋门脸”,三层砖木结构,一层平过梁,二层、三层拱窗,立面中心有椭圆形假窗装饰。建筑檐口有仓前洋房常见的叠涩线脚,顶部有女儿墙并有望柱,装饰朴素。第二进为木结构房屋,是作为工人宿舍及工厂使用,第三进为红砖砌筑近代西洋式建筑,门窗均发券,檐口有叠涩线脚。这进房屋是郑氏家族自己居所。第三进后还有晾晒橄榄的大埕,一部分橄榄加工工作也在大埕完成。
从光绪年间到20世纪50年代,老上海人春节款待拜年客,必上一碟产自福州“橄榄五”的檀香橄揽。从光绪年间到今天,代代老福州人有此一说:“不知‘橄榄五’,不是福州人。”
“橄榄五”,大名郑则铭,1864年生于仓山高湖,在家族中行五。在他成为享誉全国的福州橄榄研发者、生产者与销售者后,人称“橄榄五”。郑则铭是第一个开发出多种橄榄制品的福州人,也是第一个将福州橄榄生意做到海内外的大橄榄商,还是第一个包销闽侯甘蔗、白沙及闽清橄榄产区全部优质青橄榄的大橄榄商,第一个被公认为“橄榄大王”的人。
事业刚刚起步的“橄榄五”腌制的各种新鲜橄榄,夏天不宜保存,特别是在上海读书、做生意的福州人,带到沪上很容易坏。“橄榄五”经过一次次试验,研制出了一种特殊的、易于保存的甜橄榄,取名“福果”,今人称“拷扁橄榄”。
他做的“福果”,肉多、味浓,连核都能泡水冲饮,可润嗓、消食。这一新品通过在沪杭读书、做生意的福州老乡带往江浙,大受欢迎。随着“福果”走俏,“橄榄五”开的橄榄店不断扩大,他自己起了个店名,叫“郑福记橄榄大王”。
世界上唯一的橄榄神庙,至今仍立在“橄榄五”大厝中。这座庙占地10平方米,用于祭祀橄榄神——白姑娘。此庙建于清光绪末年。
橄榄神庙中,白姑娘神像绘于正中,两旁原为颂扬白姑娘保佑福州橄榄商生意兴隆、福州橄榄美名远扬的对联,现已毁。神像下原为精美木质供台,现已被水泥供台取代。神像正中最下方为仿西式壁炉的烧纸钱、放爆竹之处。
橄榄神庙原有较大规模,由于各种原因,其规模不断缩小,目前仅剩下10平方米。“橄榄五”长孙生有三儿三女,随着曾孙辈接连在此娶妻生子,100多平方米住房已拥挤不堪,曾一度不得不将橄榄神庙作为餐厅使用,这座橄榄神庙,被认为是“橄榄五”成为巨富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