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特产 渔溪福果——龙眼

渔溪福果——龙眼

广告位

孩提时代,我们喜欢夏秋季节。尤其是我的家乡,邑中古镇之一的渔溪,拥有独具风味的福果——龙眼,皮薄肉脆,汁多甜蜜,是方圆十里八乡的水果名品。酷夏溽热的暑气渐渐散去之时,满山遍野,溪旁圳边,房前屋后,一丛丛一棵棵龙眼树,或树高冠大,绿荫蔽日;或三两棵娇小倚立,枝条清秀,风中叶片婆娑,清香阵阵。尤其是掩映在片片绿叶和交错的枝杈之中、一串串金黄熟透的果中妙品龙眼,在微风中散发着果香……惹得孩子老在树下打转转,仰着小脸垂涎欲滴,巴望忽地一阵清风来,能够“大珠小珠落玉盘”。

老家是个依山面溪的西隅小村,气候温润如饴,成就了闽中果之妙品“渔溪龙眼”的春华秋实。成年后,偶然翻阅资料得知,原来渔溪龙眼是清朝邑人从兴化引栽入虞的。莆仙一带古时盛产荔枝龙眼,不知与南粤一带有无关联。但龙眼自从来到渔溪,特别栽种在靠近大帽山脉的西部山乡,红壤土质与温润气候,使其如鱼得水,长得欢实。更让人称奇的是,其结的金果,脆黄可人,果肉甜而不腻,汁多消渴。也许是适得其所,果实产量喜人,稍嫩枝条每每被压得弯了腰。那垂下的枝条和簇簇龙眼,在金色的秋天里,让乡亲们喜上眉梢。龙眼,这大自然的馈赠佳礼,在困难年代带给我们家乡岂止是收获的喜悦,更多是农家赖以生存的生机和力量!

其实,很多人对龙眼与桂圆分不清彼此,外乡人尤以为甚。他们老说是“桂圆”,福清方言又称“宝圆”。年少时经常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也不甚了了。长大后,才知晓“龙眼”与“桂圆”是同一种水果的不同叫法。果实新鲜时为龙眼,晾干或焙干时即为桂圆。

如果从清代溯起,那么一些龙眼老树应该也有一两百年了。但随着地下水逐渐枯竭,水位下沉,老树也油干灯尽,叶落枯死。有的老树树干过高,招来雷击,同样逃脱不了枯死的厄运。但是,雷击的一边枯死,另一边还是绿色依常,显示着不屈不挠顽强的生命力,令人叹为观止!枯干的龙眼木,质硬精致,是木雕不可多得的原材料。说龙眼是宝树也毫不过分,生时奉献果实,遮风挡雨;枯后还能献身工艺雕刻,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岁月穿过历史时空来到当下,通过老树枝条嫁接和培育的龙眼品种繁多,不一而足。龙眼林再也不是集体财产,大包干时早已“散入寻常百姓家”。80年代初,当时一担熟果能卖一百来元,算是家庭一年中收入的重中之重。渔溪龙眼走俏的黄金时代,我想要数那个时候。我们把龙眼果挑到福厦公路边卖,过往客车货车慕名停下,总是很抢手。后来,农村发展果树经济,集约化经营,新品种层出不穷。龙眼果再也不是老树唯一的奉献,它成熟期拉长,从秋风渐起的八月到立冬霜冻前,都有鲜果上市,已经是集约化成片成园种植。当然,物以稀为贵,量多了价就廉。但令人欣慰的是,“渔溪龙眼”终究走出山村乡野,走入城市街巷,成了福清少有的“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真是善莫大焉!

“绛衣摇曳绽冰肌,依约华清出浴时。何物鸦儿驱不去,前身恐是食酥儿”。这首宋朝骈文作家李刘的《龙眼》一诗,生动描绘了龙眼的精物美味。自古人文荟萃的渔溪,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唐代虞雄将军的善治惠及代代乡人,流淌不息的虞溪水正从远古岁月穿越而来,一路向前,演绎诉说着渔溪一个又一个精彩和传奇!渔溪“福果”,她的前世今生,她的无私奉福,她的果中传奇,必定会承载乡人梦想,越过山野乡土,向纷繁社会展示她更加曼妙、绚丽的未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