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园炣豆腐”已经传承了100多年,始于道光年间龙井吴氏先祖。“池园炣豆腐”食材以豆腐为主,而制作豆腐需要用黄豆。池园地处闽清西南部,山清水秀,气候温和,种植黄豆历史悠久。每年的“芒种”前后,农户们利用自家的田间地角种植黄豆,生长出来的黄豆粒状饱和,圆滑滋润。而加工制作的豆腐色白如玉,豆香浓郁,是煲制“池园烤豆腐”的上乘原料。池园镇本地不仅水质好,而且又有很多海鲜干货,而炣豆腐便是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山珍与海味融为一体,让传统的豆腐大放异彩。
“池园炣豆腐”与其说是菜还不如说是煲。“炣”是半煮半焖,小火慢煨的意思。确切地说,池园的炣豆腐是一道羹菜。炣豆腐最主要一个是高汤。高汤要鸡汤、鸭汤、排骨汤好几种混合的。过程中要用我们自己熬制的猪油,这点很关键。豆腐要用手掰着下锅,才会更加入味。
炣豆腐这道菜,是池园乡土宴席上不可或缺的菜品。在我的记忆里,对家乡烤豆腐的认识始于少年时代。那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是大队出纳,常带着我参加村里的婚庆喜事。农家办喜事的地方,一般是自家的厅堂。中午12点,酒席开始,厨师端上的第一道菜便是“池园炣豆腐”。因我只有七八岁,人小手短,父亲担心我吃不上炣豆腐,特意从厨房拿来一个小碗,先给我装满后,他自己才接着吃。几碗盘菜上桌后,大家欢声笑语,吃得津津有味,而我也吃完了这碗炣豆腐,嘴上生香,不想再吃什么菜肴,就下桌玩耍了。现在想起来,说去喝酒,其实就是跟着大人去吃上一碗炣豆腐而已,满足自己一个小奢望。
而在自己家里,逢年过节才有机会吃上一碗炣豆腐。记得有一年春节年夜饭,为煮好一锅炣豆腐,母亲起个大早,杀鸡宰鸭熬汤汁,父亲则忙里忙外,备好配料。下午三点,母亲开始起火煮年夜饭,做的第一道菜肴就是“池园炣豆腐”。看锅慢慢发热,母亲舀入几瓢猪油炝底,然后再把大蒜、肉丝、白菜和香菇等料菜下锅,烹入虾油料酒,热炒几遍,再倒入鸭肉汁,熬制高汤。几分钟后,高汤烧开,母亲不慌不忙,一只手托着豆腐,另一只手把豆腐掰成一小块一小块放入锅里煮。母亲说,豆腐掰成小块后孔状多,才能充分吸收锅里的汤水;而用刀切的豆腐平面光滑,吸汤能力差。母亲一边说,一边不停地用小锅铲在锅里搅动。这时豆腐在文火慢烤之下,渐渐膨胀,吸入汤汁。母亲用事先调好的番薯粉勾芡后,豆腐就出锅装入高脚盆碗里,再撒上些油花生和葱花,一道色香味俱全炣烤豆腐就完成了。
那时正是冬天,屋外寒风刺骨,屋内热气腾腾。母亲把热乎乎的炣豆腐端上桌子,香气袭人,几个弟妹你一勺我一勺吃得暖心暖胃。待到父母亲上桌时,盘碗里只剩下几勺豆腐汤汁了。尽管父母亲没有吃到自己煲制的炣豆腐,但看到我们吃得开心,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一碗外表诱人,内里滚烫的炣豆腐,不仅暖心暖胃,而且满嘴流香。对于从小吃到大的池园人乃至闽清人而言,一碗浓稠的炣豆腐,饱含着家人的温暖,是他们无法忘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