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非遗·手艺 寿山石雕刻艺术

寿山石雕刻艺术

广告位

寿山石雕,与福州的脱胎漆器、软木画合称“榕城三绝”。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寿山石的石质、石色、石形、石纹均极丰富,晶莹滋润,品种繁多,硬度在2.5至2.7摩尔之间,是上等雕刻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的特点,民间称之为“石帝”、“石后”,并有“贵石而溅玉”之说。具有独立造型的寿山石雕刻品的出现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南宋时,寿山石矿已得到开采,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独立的寿山石雕产业最终形成。清圣祖等皇帝均用寿山石制宝玺,寿山石中以田黄石料身价最高,俗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寿山石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出现东门、西门两大流派。以林谦培、林元珠为代表的东门派擅长于人物、山水、动物的圆雕,以潘玉茂、潘玉泉为代表的西门派则从传统的印钮技法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画特色的薄意技法。后来又出现了林清卿的薄意雕刻,使寿山石雕进入诗意融融的境界,提升了它的文化品位。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由于这些原因,寿山石雕的社会影响面极广,具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鉴赏家与收藏家的好评。

寿山石雕的技法,是通过运刀的刀法来体现的。寿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简练的刀法,有朴茂的刀法,有浑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鸟雕刻。尤其是寿山石薄意艺术,在寿山石诸多的雕刻技法中,薄意雕刻艺术是寿山石雕中较为独特的表现技法,是其它石雕艺术所没有的技艺。何谓薄意,技在薄而艺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因未能如纸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笔写意为尚,简而洗脱,且饶有韵味为最佳,耐人寻味以有此境者。”薄意应从薄与意去理解,薄是指刻层薄,一般刻的厚度在一毫米,刀把作品中的山水、人物、花鸟等取中国画工笔与写意歉收并用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画理与笔墨的韵味。薄意雕刻尤其合适田黄、芙蓉石以及高品种的石料雕刻。

突破传统,守正创新

寿山石雕刻技法中的浮雕按景物刻画的厚度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两种,通过浮雕的应用,使作品表现的物象在结构上更有立体感。 镶嵌石雕刻技法保留了高浮雕艺术风格,将刻成浮雕石片直接粘贴于器物板面之上,形成一幅景物明显突起的画面。镂空石雕刻技法又名透雕,是介于圆雕与浮雕之间的雕刻法,它可分单面、双面、三面、四面、六面和里外多面镂空雕法,一般都在浮雕的基础上,放洞透空镂雕背景,衬托主题。链雕——链条雕刻是玉雕经常采用的一种技法,寿山石雕偶有应用,起始装于印钮,后也应于作品上。其制作难度大,需胆大心细,熟练掌握石性与技巧,才能获得成功。 寿山石雕刻品在雕刻完成后,还需要经过精心磨光,才能充分显现出寿山石的特质和天然色泽,使作品外表光润明亮,磨光可用砂纸、木贼草、冬稻茎、竹签、桐油瓦灰砖等,磨光分粗磨、细磨和“修光”三道过程。 粗质寿山石在磨光或罩色处理后,需要上一层薄蜡,以保持石质的稳定,综上所述,寿山石雕刻艺术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天下石,福州工”,如今说起寿山石雕,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便是它的自然之美及技艺之巧,尤其是其雕刻技艺往往在第一次亲密接触中就让人如痴如醉,忍不住发出“原来石头也可以如此之美”的赞叹。“石无言,艺有声”,寿山石雕是雕刻家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这也要求雕刻家要不断有创新作品。只要对寿山石雕艺术保持着一份真诚和执著,相信任何人都能在寿山石艺术这块土地上收获自己的梦想和财富。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