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北有天津卫,南有镇东卫

北有天津卫,南有镇东卫

广告位

海口古城之一的镇东城曾经非常有名,老话曾说”北有天津卫,南有镇东卫”。海口自北宋年间建镇后便日益繁华,有“小杭州”之称。明洪武、嘉靖年间分别修建镇东卫城和民城,构成了“一镇两城池”的独特局面。

镇东城,位于今天海口镇城里村一带,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江夏侯周德兴督造,在海口大海边建成了这座石头城,城周长2943米,连女墙高为7.7米,厚3米多。4个城门都建有城楼,设警铺43个、女墙1349个。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增设战楼31处,并筑4门月城,皆高约7米,最高峰时驻军突破3000人。康熙九年改为寨,仍驻军。抗战时城毁,现城垣的基址依稀可辨,在今镇前村行政村南门自然村,还有一处保存尚好的古城墙遗址。

现城东通江门尚在,门高约4米,厚约2米多,门及残墙长约8米。城门呈拱形,仍是城内外主要通道之一。

海口镇海边另一座古城叫海口民城,为抗击倭寇而建,公元1560年夏天建成。城为石砌,周长2800多米,女墙1605个、警铺24个、敌台7个。建5个城门,北门名镇安,匾曰”乔岳钟灵”;南门名擢桂,匾曰”浴日天香”;东门名通江,匾曰”澄江如练”;西门名起龙,匾曰”风云会合”;西北门名嘉猷,匾曰”势壮辅车”.明万历年间,曾修葺4次。毁于抗战之时。

在镇东城中塔顶山面向大海的地方,有一个掩埋着抗倭将士的义冢,海口人一祭就是数百年。海口人每年清明都是先祭义冢再扫自家祖墓。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11月上旬,倭寇侵入海口,海口籍义士林廷兴率众杀退倭寇,后倭寇围攻镇东卫城进行大屠杀,我将士奋勇抵抗,戴洪、高怀德、张銮等一批官兵壮烈牺牲。海口人前赴后继,义士陈学书领众继续追击倭寇至东岳山,打败倭寇,后被包围,陈学书等人全部战死。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4月,倭寇再次围攻镇东城,海口义士谢介夫带领乡民协助守城官军杀敌,誓死保卫镇东城,后亦牺牲。

牺牲的镇东卫官兵来自全国各地,路遥家人难来拾骨,海口人在面向东海的塔顶山上建起了义冢,收埋了英雄的遗骨,据说墓碑上的”义冢”二字出自嘉靖皇帝之手。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