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帝封江“名字典故

“帝封江“名字典故

广告位

闽江的一条支流乌龙江的螺洲、义屿段叫“帝封江”。这一江名以前并不经见,现在不仅成为江段水名,而且成为地铁、公交站名,螺洲镇的村民更在江边建立“帝封江公园”

帝封江名及其来历未见籍记载,文献无征。最早宋志《三山志》不会记载,因它编纂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早于宋亡近百年,自然无涉。明代《闽都记》、明清《福州府志》、民国《侯官县乡土志》均无记载。实际上,关于帝封江的故事,民间早有传说。南宋末代小皇帝和陈宜中、张世杰、杨亮节等一班文武大臣,由三十万大军封江保护,从横龙港、龙江经乌龙江顺利闯出闽江口撤离福州。

史载南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南下,攻破临安城(今杭州),谢太后和恭宗少帝降元后,南宋宗室和宫人随同元军搜刮的金银财宝,悉数被强迫押往北方。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文天祥、陈文龙一班文武忠臣,连同国舅杨亮节率三十万大军保护杨皇后和益王赵昰、广王赵昺,一路航海南下,途经温州、福鼎,到达福州闽江口濂浦(林浦)登陆,驻跸“平山福地”。五月进入福州越王山垂拱殿登基,称端宗皇帝,改元景炎,以福州为行都。

七个月后,元军水陆并进南追,在福鼎山岭要道及沿海大战,宋军失利。二三十万大军及数千艘战船聚集于闽江口一带,分布于白龙江、螺江、横龙港、义序江、淘江一带,元军闻风穷追,围攻濂浦。众臣及军队保护少帝、幼王从陆路经黄山到帝封江内河杜园古渡口下船,出横龙港进入龙江内河,出乌龙江干流,经龙江下游向东出海,沿海滨南航,由蜒民引导,向闽南泉州驶去。张世杰、杨亮节、李芝庭诸臣忠心卫主,则率水师将元兵引向乌龙江上游今之南通方庄一带,与元水军殊死作战,吸引并牵制住元军。惨烈的激战死者以万数,嗣后方庄一带遗有数十墩冢墓,埋葬着义兵遗骸。两位幼主及大军从而顺利得脱。后世遂称这一带江面为“帝封江”。乡人认为,横龙港、龙江、龙祥岛的命名应与宋帝的来临有关。

传说当年宋军为保少主,将元兵水上主力引向乌龙江上游白龙江段,激战多时,敌我同归于尽,江水为赤,浮尸万数。事后江上蜒民与村中农民合力捞尸,将战死者合葬于方庄江岸边一片荒地中,筑冢多达数十墩。村民说,旧时夜晚常见鬼火磷磷,时见白骨露于田野。我们到时只见一圈土堆,高不足二米,直径五六米,堆土中树木森森,岂止于拱把之粗。到此凭吊,也见证了当年古战场恶战的史实。

“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岁月无情,带走了无数陈年往事,也湮没历史旧迹。忠奸、正邪、义与不义都成为后人的评说与价值判断。乡人对那段历史的纪念都留在了地名之中,还有横龙港、龙江、龙祥岛等的命名。

看来民间所传宋元两军的战事于史有征,帝封江的命名也与之有关。当年南宋军民为掩护少帝及文武大臣,水军封江力战,阻挡元军的追杀,因此发生惊心动魄的血战。二十万宋军保少帝脱离险境,浩荡南行。可惜仓皇撤离之中,少帝赵昰失足落水,因受惊吓,竟至“惊悸而死”。众大臣随即又拥立其弟赵昺,是为怀宗,年号祥兴。船队沿海南行,至于广东。元兵穷追而至,遂发生崖山决战,宋兵全军覆没。陆秀夫背负幼帝赵昺蹈海殉国,宋军及大小臣僚赴水而死者十几万人,宋朝三百多年江山一朝崩溃。“帝封江”的传说似可弥补南宋这段君臣、将士抗元力战的历史空白。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