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古城,加上历代名人辈出,文风鼎盛,因此在民间许多建筑物上都保留下十分珍贵的对联名句与佳话。
茶亭庵的茶联
茶亭庵是福州民间著名的“九庵十一涧”之一。它位于今茶亭街西侧,是古代福州城内到城外的必经之地。该庵始建于明朝。据林枫《榕城考古略》记载,过去庵里有一位僧人,考虑到这条出城的路很长,尤其是盛夏酷暑,行人冒着烈日赶路十分辛苦,于是便在庵前的路旁建一座亭子,供行人休息,并向行人供应茶水以解渴防暑。有里人何长浩还立了一个坊,名为“乐善好施”坊,有人便为茶亭撰写了一副茶联: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下马相逢各西东
这副茶联含意是告诉人们,大家都是人间过客,在这里偶然相逢,歇歇脚,喝喝茶,然后便匆匆赶路,各奔西东,不必计较,不必远虑,大家挥手告别“一笑无烦恼”,很有“人生如茶”的禅味。
圣君殿的戏联
圣君殿位于台江区下杭路星安桥河畔,是为纪念宋朝福州府永泰人张慈观而建的,现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殿的大门内是一座活动舞台,台前有两根高达4米多的明朝重建的青石方柱,上刻一副贴金戏联:
卅三天演法
廿一史传奇
这副500多年前的戏联,在福州独此一处,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保存十分完好,在福建省也属罕见。联文中的“卅三天”是指中国道家认为天之高有“三十三层”,以此来比喻剧团“演法”高超。下联“廿一史”指的是中国二十四史中的《宋史》,以此印证该殿多演历史故事戏。而“传奇”是指戏班当年多演出历史传奇剧目。此外,这副戏联总共只有10个字,文字精练,对仗工整,内涵丰富,这也是福建省乃至中国所有戏联所罕见。
石竹山的竹联
福建省是有名的产竹省份。据清朝福州名人郭柏苍《名产录异》记载,列入朱竹、绿竹、方竹、黄竹、篁竹、麻竹等50种之多。然而,该书却遗漏了福清石竹山的石竹。
石竹系多年生的植物,茎高尺许,叶细长而尖。福清的石竹山,岩石遍布,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非常适合石竹的生长。据《石竹山志》记载,石竹山,源于其巅有石巍然,又盛产翠竹,其中石竹“竹根盘错”而得名。于是许多人都以石竹为题撰写过竹联,其中有一首以“石”与“竹”作为藏头的“藏头联”:
石质坚实可为友
竹能虚心是我师
这副对联的特点是以竹喻人,做人踏踏实实要像石一样,虚心谦逊要像竹一样,给人以启示。
罗星塔的塔联
罗星塔位于福州市马尾区的罗星山上,宋朝时由柳七娘建造。相传柳七娘系岭南人(今广东),被乡里豪强看中欲占为妾,便设下圈套,诬告其夫以罪,将其押到福建服苦役,七娘随夫入闽。不久,夫被折磨而死。七娘变卖家产在此山上建一座石塔,以怀念其夫。由于该塔所在的山下古时四周海水茫茫,潮涨汐退,别有一番景观,于是有人便撰写了一副塔联:
朝朝朝朝朝朝汐
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对联上联的第三字与第五字的“朝”要读“潮”音,下联的第三字与第五字的“长”要读“涨”音,这样连起来读就是“朝朝潮朝潮朝汐、长长涨长涨长消”。
刘宅村的祠联
刘宅村位于仓山区,系著名的“三十六宅”之一(“三十六”宅是古代三十六姓族人聚居之地),其中以刘宅为首,历史也最久。早在唐末僖宗年间,刘存随王审知起义军入闽,因辅政有功,王审知在福州当上闽王时,赐赠仓山凤岗里一块地给刘存肇基定居,繁衍后代。至今刘宅祠堂己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最早的一座名祠,被视为八闽刘氏祖祠。祠堂大厅有一副主联:
避乱集凤岗择地开基这算是水源木本
发祥根螺穴仰天得气集许多贤士忠臣
这副祠联的开头就说到福州的刘氏是在唐末五代天下大乱时因避战乱从中原地区迁徙入闽最后开基于仓山凤岗,但不忘“水源木本”。下联的“螺穴”是指该祠堂位于一块形如田螺的地方,意为风水良好。宋代以来走出了许多贤士忠臣,仅宋代就有刘子羽、刘珙、刘颔、刘纯、刘彝、刘康夫、刘藻、刘嘉誉、刘世南等,被称为“五忠八贤”。他们中有的是抗金忠义,有的是朱熹弟子。
林则徐的庙联
在台江区下杭路小河畔,有一座古香古色的明代建筑,属于文物保护单位。前几年因地被征用而由原坞尾街移迁而来。它是600多年前,福州人民为纪念南宋末年抗元英雄陈文龙而建造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对陈文龙民族气节十分敬仰,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专程到坞尾街供奉陈文龙的尚书庙谒拜,并亲笔撰写一副庙联,刻在大殿的两根大石柱上:
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
英灵昭海澨,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
这副庙联提到陈文龙当时率兵镇江兴化城,保卫乡邦,但因南宋已难支残局,最终兴化城被叛徒出卖,陈文龙被俘押到福州转到杭州,英勇就义,成了一代忠臣。下联林则徐高度评价陈文龙,把他与信国(即指文天祥)的隆名相提并论,其英名感昭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