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莹
蓝蔚有天皆绿滟,苍霞无水不红波。
我每次乘坐66路公交车,路过台江苍霞街道一带,听到报站声,总会觉得:苍霞二字,真是闽江用千年流水写就的双行诗。上句是“苍”,沉淀着古渡石桥的厚重、船工号子的艰辛;下句是“霞”,晕染着中西交汇的华彩、时代更迭的辉光。这江天之间的土地,始终以水为墨,在潮汐涨落间续写着永恒的诗行——当每个黄昏的火焰在江心熄灭,总有一弯新月升起,将清辉酿成新的霞色,等待明朝再度点燃苍茫烟水。
闽江流经福州城南,水势忽作温柔回抱,便有了苍霞洲。其名清绝如画,恰似丹青妙手在江天交接处钤下一方朱印,从此烟水苍茫有了诗意的注脚。苍霞洲从洲地农田,衍为民居和街市,主要是明清以来的事。据《台江区志》考释:“其本名‘仓下洲’,是因面对盐仓前(今仓前山)而言。”《福州百科全书》亦有记载:“泛指中平路以南至闽江北岸,西至支前路一带,古为冲积洲,后淤成陆地。相传由观赏仓山晚霞倒映江中而得名,苍霞晚照是明代南台十景之一。”明代地名雅化,更“仓下”为“苍霞”,一直沿用至今。
中平路和正义路是苍霞境内重要的道路。据《福州市地名录》记载,正义路又名文虎路、蓝蔚石(二块石)。一条不长的道路,竟有三个不同的名号,这多少反映了路名的历史沧桑。从前三捷透至平理桥,有一条小河,名称“蓝蔚石”,来自“蓝蔚有天皆绿滟,苍霞无水不红波”诗句。以福州方言谐音,俗称“二块石”。后来小河阻塞,填成了街道,原河名依旧作为街名使用。20世纪30年代,爱国华侨胡文虎慷慨捐资,在这里创办一所“文虎小学”。地方人士倡议,把蓝蔚石改名为“文虎路”,为福州大众认可。1944年,日寇第二次入侵福州,福州民众积极开展抗日斗争,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纪念抗日烈士,苍霞救火会倡议,把文虎路改名为“正义路”,沿用至今。
苍霞一直是福州襟喉,清道光年间,江岸已然舟楫辐辏,茶香与桐油气息在潮风中交织。五口通商后,苍霞洲首当其冲,洋行货栈次第矗立,红砖拱券的欧式楼宇竟与黛瓦马鞍墙比邻而居。中西文化在此碰撞,竟如乌龙茶兑了咖啡,初尝诧异,细品却有独特滋味。江心横卧万寿桥,石梁如苍龙伏波。桥墩经数百年浪咬潮噬,条石缝隙间嵌满牡蛎的残壳,在阳光下闪烁如鳞甲。当年建桥,巨岩皆以糯米汁拌石灰砌就,坚逾水泥。如今每至黄昏,解放大桥的大型桥拱吞纳落日,江流奔涌,将泊岸的帆樯染成剪影。桥上行人熙攘,时有戴簪花、穿汉服的年轻人走过,他们脚上崭新的木屐叩击桥面的清响,落入江声里便化了。
真正的苍霞魂魄,在暮色四合时方显真容。当夕阳熔金,西天云阵翻涌如沸,霞光泼向江面,千帆尽赤。江鸥驮着金辉掠过桅尖,渔火次第亮起,与南台岛上的灯火隔江对望。此时立于解放大桥桥头,但见闽江水将满天云锦细细揉碎,金红紫靛在浪尖跳跃,恍惚有仙人以沧浪为绸,以晚照为染,正抖开一匹流动的霞绡。谢肇淛笔下“月上苍霞”的意境,至此方得圆满——待玉兔东升,清辉洒落,满江碎银又与未褪尽的暖霞交融,酿出醉人的葡萄紫色。
及至夜色深沉,江上马达声渐歇。老茶客还在骑楼下摇着蒲扇,闲话当年苍霞精舍里严复译《天演论》的旧闻。忽有船歌自水巷深处浮起:“苍霞洲上夜潮生,酒醒推篷月正明。忽忆故人江海去,满天霜雁带星横……”那苍凉的调子贴着水波飘来,将百载悲欢都揉进粼粼波光里。而新世纪初竣工的苍霞新城楼群倒映江中,霓虹与星月共舞,恰似历史长卷在此处翻开了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