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丰敏
“石仓秋烟”是原金山八景之一,实为洪塘八景之一。每当秋日晨昏,乌龙江水汽与山林雾气交融,在石仓园遗址一带形成朦胧烟景,恰如“石仓秋烟”的意境。妙峰山与马鞍山等山体植被蓊郁,明代春季春花遍野,夏季荔枝成林,秋季红叶映水,冬季梅花绽放,构成四季分明的自然景观。
曹学佺在园林二十景中,特意设置石仓、石君、听泉阁等借景景点,将自然山石与泉声纳入园林体验。“夜光堂”诗“长风作松涛,潇潇起天来”描绘的山林风声,“林亭”诗“春夏多闻莺,茅茨罕见日”展现的密林环境,均说明园林对自然景观的系统性整合。这种将外部景致与内部空间交融的设计,使石仓园成为洪塘地区自然美学的集大成者。
据《福建通志》记载,通谷山位于四十三都,万安桥西,又名桃源洞。此山山势高峻,奇景荟萃,笏石奇峰、仙冠石、紫岩亭、高洁台、一线天、六华岩等十八处景致各擅胜场,宛如天工雕琢的山水画卷。宋代翰林潘牥曾在此潜心读书,沉浸于山水与典籍之间。
曹学佺题“通谷洞”诗曰:“山行不觉暑,为入洞门幽。药洞微风渡,松涛乱影流。嶂猿声外语,野鹤梦中秋。况与园林近,无劳诧外游。”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孙越撰写《金山史话》这样介绍石仓园:“通谷洞在硋山北,福顶山腰,与院址仅一山之隔,‘况与园林近’中的园林,我以为就是指他自己的石仓园。”
明代福州著名文人徐熥,是曹学佺的好友,曾游历通谷山,并留下《游通谷洞》一诗:“小径斜通谷,跻攀及晚晴。草荒寻鸟道,磴险作蛇行。暮色千峰合,春流一镜平。石间题旧刻,半是紫苔生。”诗句中,蜿蜒小径、险峻石阶、四合暮色、如镜春流跃然纸上,而石刻上斑驳的紫苔,更添几分岁月的沧桑韵味。由此可见,石仓园所处山谷钟灵毓秀,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令人心驰神往。
在石仓园内的石仓山或语江亭里可饱览淮安半岛三江汇流的壮阔景象,观赏福州最为壮美的落日与晚霞漫天。我也曾在农林大金山校区的行政楼顶观赏金山八景之一“旗麓斜阳”的旖旎风光。
这片被诸多专家、教授考证为明代石仓园遗址的高地,向西俯瞰三江汇流的壮阔图景。白龙江、乌龙江与螺女江在此激荡相拥,水面如绸缎铺展,夕阳为其镀上熔金。当浑圆的落日缓缓沉入旗山青黛的臂弯,天际忽然裂开一道绛紫色的缝隙,余晖如液态金属倾泻而下,将云层染成琥珀色的浪涛。
刹那间,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千年诗境突然苏醒——并非书本上冰冷的铅字,而是鲜活跃动的自然奇观——几只白鹭从天际掠过,晚霞如金橙色的绸缎铺开,翅尖撩动了满天金丝般的云纹,旗山在晚霞背后层层叠叠,若隐若现,山下的江面与晚霞演奏了一曲“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韵律。这正是地方志记载的“旗麓斜阳”之景,作为昔日金山八景之一,此刻它褪去了文字的面纱,以最磅礴的姿态袒露于我眼前。
遥想曹学佺当年看见这落日熔金时,也和我一样驻足屏息不能再移半步,并在《夏日石仓晚眺,同王君衡侍御赋》一诗中写下:“山际登楼当落日,江干竞渡续端阳。”
我站在石仓园旧址位置观赏落日,想象四百年前文人们在“语江亭”赏景吟哦时的平仄韵律。当最后一缕余晖被旗山吞没,鎏金的江面开始渔歌唱晚,我特别羡慕当年如此诗意栖居的大文豪曹学佺,独具选址慧眼。石仓园是“天工与人文共舞”的浑然天成。就像此刻,落日熔金的壮美与遗址残存的诗意,共同在闽江流域编织出一张跨越时空的美学之网。
遥想晚明的某个黄昏,夕阳西下,余晖浸染天际。曹学佺独立于梵高阁中,面向西面巍峨的旗山,静赏令人陶醉的落日奇观。他精心营造的石仓园,隐匿于水云缭绕的山谷之间。这般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致,宛如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滋养着他的才思,催生出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有《石仓诗稿》《挂剑篇》《古稀集》等诗集。
曹学佺选择在靠近三江汇流处建造石仓园,是结合自然地理、交通区位、风水理念、优美景观、优良水质与人文需求等多重因素,深思熟虑的综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