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线相系挎肩上,炭火烘烤孔中央。”这首耳熟能详的诗句生动描绘了福州光饼。光饼,承载着许多福州人童年的记忆。当我们漫步街头时,也经常能看到它熟悉的身影。“光饼”作为福州传统名点,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它虽然不甚起眼,既没有蛋糕那么甜,也没有面包那么香,更没有华丽耀眼的包装,但光饼不仅是舌尖上的福州味,更是福州人爱国爱乡情结的一种寄托。
相传当年戚继光在行军过程中,架锅烧饭拖延不少时间,却又想不出其他的好法子。有一次,行军至慈溪龙山东门外,一老农为戚家军献上许多中间小孔、外置芝麻的咸饼以作慰劳。并对戚继光说,这饼光光的,用绳子穿上带在身边,饿时即可充饥。
戚继光听后,当即下令大量烙制大量带孔的饼子,让每个士兵都带足够两天吃的数量,用绳子穿起来,他们一路马不停蹄,饿了就拿饼吃,只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就赶完了七八天的路程,出其不意地把倭寇消灭了。
天明,外出避难的老百姓听到消息,纷纷回到自己的家园。戚继光见老百姓几年来备受倭寇的蹂躏,饥寒交迫,又命令士兵把剩下的饼子分给他们吃。老百姓感念戚继光的抗倭伟绩和对百姓的体恤,特将此饼取名为“光饼”。
光饼又叫胜利饼,因为光饼助戚继光打败倭寇,所以又有“胜利饼”之称。
古代文人酷爱光饼,那些进京赶考的举子路过福州时,都要买许多光饼用作途中干粮,既可博个好彩头,又可充饥,一举两得。久而久之,吃了多少光饼就成了衡量举子们用功程度的代名词。在当代,福州孩子考大学时,爷爷奶奶辈的长者也总要把一块光饼往孩子身上塞,也是沾胜利饼之名,取“高考大捷”之意。
随着经济的发展,机智的福州人早已研制出多种吃法,让光饼能够更好的融入我们生活。将炒干的海苔菜夹在饼中再加上酸辣佐料的苔菜饼,有将芥菜心夹在饼里的辣菜饼,还有将米粉肉夹在饼里的夹肉饼等。
最有特色的当属金黄的光饼夹着一片红润飘香的糟肉,处处散发着浓浓的炸香和糟味,闻着弥漫着的香味,堪称福州版的肉夹馍。如今福州的众多大酒楼也把光饼切个口,夹上糟肉、粉蒸肉、雪里红、苔菜,浇点醋蒜汁,当作酒席上的一道特色点心待客。
当年的福州人万万没想到,小小光饼也会有登上大雅之堂的一天。每当请远方的客人品尝时,都要自豪的说出光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