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马桥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义州街道白马河上,现今所能看到的白马板桥建于清同治年间,为福州木帮商会集资建造。义洲自古以来是福州木材市场的主要集散地。白马桥下便是当时福州主要的木材贮运场。
关于白马桥名字的由来,福州民间有一种说法,说是祭祀汉闽越王“郢”的三子“白马三郎”。相传,当年白马三郎在鳝溪射鳝除恶,鳝负痛甩尾反博,一时间浊浪排空、黑波激旋,白马三郎人马俱殁。白马三郎生前经常站在桥上看白马河奔腾流向闽江,所以他站的桥就叫“白马桥”。
过去,闽江流域上游各县木材,通过闽江水流,用木排漂流到福州集中,然后再贩卖到全国各地。福州也因此和汉口、安东,并称我国三大木材集散地。古时的义洲,就是福州木材市场的集散地,聚集着大量大大小小的木材商人。因此,白马桥也成了木材转运的重要通道。白马桥下,就是当时全国著名的木材贮运场。
闽江上游尤溪、沙溪、富屯溪、建溪的木材商和山主、捎排工,把山区的原木沿着闽江顺流而下运到福州来卖,多数就在白马桥排坞进行,木材商人卖木材拿到钱,就在当地消费。当时太和埕一带不仅有酒店、烟店、布店,还有旅店、青楼等风月场所,山区的商人钱多人傻,来到福州花花世界经常被宰客,于是福州人送给山区商人、山主、捎排工们一个歧视性的称呼—-溪猪。此语沿用至今,但很多人不知缘由。
该桥桥长74米、宽3米,东、西引桥各12米,为石构平梁桥,原为三墩四孔,跨度不等,因城市建设、填河造地,现只留二墩三孔。桥墩为船形,用条石叠砌,上架巨石为梁,桥面以条石横铺,两旁设石望柱、石栏杆。
据生活在白马桥附近的老辈人讲,白马桥上原有马口铁的桥盖,类似廊桥,让行人遮风、避雨、防晒。后来,白马桥多次经历大火、台风、洪水、暴雨,还有战乱,桥上面的顶棚等设施终被损坏,只剩下如今看到的石梁桥身了。
如今的白马桥虽不见百舸争流的繁荣,也不见潮涌潮落的壮观,但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沉思着过往,凝视着远方,日复一日地静静守候在那里,默默地眺望那绵延不断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