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评话其来源与唐宋之后迁闽的中原说书艺人有关:唐末宋初,中原宗室士民多次迁徙入闽,其中包括有说书人。《南村辍耕录》记述宋末元初,临安说书艺人丘机山尝至福州讲书。宋时的“诗赞系说话”,传承俗讲体式,即以吟诵“诗赞”开篇,然后转入夹吟的”正话”,最后以诗赞作“结台吟”,并以“扇响钹”作间奏。
据说明末清初,说书艺人柳敬亭不肯降清,在南明灭亡后,南奔入闽,授徒以福州话采用有说有唱的艺术方式借历史故事讽喻时局,福州评话在这时期正式形式。
福州评话的表演多以一人为主,分有高台演出、书场演出两种。高台演出是农村农闲的时候或城市人家喜庆时邀请前来的演出,演期不长。而书场的演出大多是长篇大书,注重于情节的紧凑热闹,富有悬念,以吸引听众。书场的演出一般重说不重唱,公案书则只说不唱。场地的布置为台上一张案几、一只条凳,简单朴实,非常方便为老百姓演出。案几上还会摆放鲜花、糕点等,并会鸣炮迎接演员登台落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