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天籁

广告位

黄征辉

我生长的闽地,有一种音乐,外省人少知。它是我们这一片山水田园间的天籁。它是无声而恬美的初春细雨,浇灌了我的童年少年,并将伴随我一直走向人生的暮年。它的名称叫“十番”。

“十番”音乐产于何时?至今无法判定。它主要流传在福州城乡和闽西客家地域。客家地区的“十番”,吸收融汇了当地畲瑶古乐、汉剧、楚剧、潮剧、采茶戏、木偶戏音乐甚至宗教音乐,形成浑厚的艺术积淀和多姿的艺术风韵。

这些,是在成人之后所获得的认知。孩提时代,我们才不管它的来龙去脉,只觉得“十番”的乐音宛转悠扬,钻进耳朵孔里,软柔舒服。客家村寨把演奏十番音乐称作“打十番”。一般来说,乡间的人“做好事”时,才会请乐班子。每个村子几乎都有十番乐班。平时,乐班的人各干各的营生。到了冬季,村村堡堡“讨新人”等等的喜事多起来了,乐班子便东家请了西家迎。“打十番”的声音响起来的时候,整个村寨就弥漫着节日的气氛。村里的小淘气们,几乎都蹿进了“做好事”的人家里。在那里,可以悄悄地去掀开某个房间的红门帘,偷窥几眼新娘子;可以得到主人塞给的几粒糖果或是一把爆米花。一边吃着,一边站着看“打十番”的大人吹的吹,弹的弹,唱的唱。那味儿,乐滋滋的。

我走出初中校门后,回到村里务农。年岁不大,却也有了爱情的向往。村里一家有个养女,与我同岁。我与她相互间有了一点好感。但一则年龄尚小,不谙人事;二则那时的乡村,岂敢公开恋爱。所以,两人不好轻易接触,只能在集体劳动或青年团员开会、民兵训练时,眉眼中悄悄传递些信息。她的一个闺蜜,比她大几岁,嫁给了与我同队的一个青年。物质虽然贫乏,他们结婚还是请了村里的十番队。我爱玩点乐器,先前已掺入其间,滥竽充数,左手虎口卡着一把二胡,跟着学拉曲子。我喜欢的那女孩,做伴娘跟随新娘子一起跨进了这家的门。这样,在新娘子的新房里,我与她低声说着话。外边厅堂,乐班子一支接一支,行云流水般地演奏着《南词》《北调》《八板头》《过江龙》等。夜色深深,乐声如梦似幻。一对少男少女的心头,漾开了圈圈涟漪……

十番乐队少则五到七人,多则十几人。现在我们村十番队的主将,是我的同年哥北生。他聪颖伶俐,自小学吹竹笛。年纪不大,就已经确立了在乐班里的地位。几十年过去,他的笛子吹奏,技巧已近炉火纯青,在汀、连交界处的“河源十三坊”,名气与日增添。尤其在这一块地域“游公太”的大型庙会上,多支十番乐队,同场竞技,而人们公认,若论笛子的演奏,首席非北生莫属。

北生年近六十,身体健壮,中气充沛。他的笛声婉转清亮,一旦起奏,便一路珠圆玉润,迤逦而行,绝无错漏和磕巴。乡村的人们也知晓艺术高低,北生和他的乐班,自然便有了上佳的口碑。

北生告诉我,各村的十番队,与时俱进,适应当今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欣赏趣味,作了一些改进、提升。乐器方面,偶尔加进吉他、提琴、吊规等。曲目,仍然以数百年流传的为主打。去年,他“打十番”这一项的收入近两万元,平日在家种稻栽烟育树苗,收入不差。他对我呵呵笑道,被人请去“打十番”,精神喜乐,享用好酒好菜好烟,心安理得收红包,你退休后回来入伙吧。我心头痒痒,说,一定的,一定的!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