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伬艺又名伬唱,和福州评话并列福州曲艺界的两朵“姐妹花”。福州伬艺历史悠久,其对闽剧的成型、发展有着历史渊源关系。2006年5月,福州伬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伬”是中国古代记谱符号,相当于高音的“2”,在福州伬艺中,引申为按照曲谱演唱的意思。伬艺源于唐宋的“百戏”,至今仍保留着宋元曲艺贴近群众的“百戏”遗风。《福建通志》“列传”记载,学佺归,构石仑园。有池林木之胜,且蛾绿粉黛,出入肩随,歌童神客,晨夕满座,自以为乐,一时仕宦及墨客诗人游闽者,无不倾倒。”故时人称为“儒林伬”,即现今伬艺的源头。明末清初,出现了“江湖伬”,到清代,又崛起了“洋歌伬”,逐渐融汇成用福州方言演唱的平讲伬。伬艺在表演上还有一些分支,如十番伬、老虎伬、校场沿伬、哕哕伬、评话伬等。
福州伬艺以唱为主辅以说,演出时一般要求演员要自拉自唱。其伴奏乐器,以二胡为主弦,另有月琴、琵琶、三弦、双清和一副打拍子用的竹板或替板。福州伬艺演出规模能大能小,灵活多变,以演出人员的多寡分为:有一人演唱的“一人戏”,二人对唱的“磨心磨手”,三人演唱的“香炉脚”,四人合作的“八仙桌”,八人合作的“长桌”,以及十人或十五六人配有伴奏乐队的“半堂伬”或“全堂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