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季节。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虽然名字有“秋”,但暑热不减,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
农谚说“三伏夹一秋,秋后加一伏”福州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传统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六月大暑热未死,七月秋烘烘死人。”这俗语里“秋烘”两字,描摹了榕城两季叠加的热。真正凉下来,总要到秋分。那会儿,已经过了中秋。
说到立秋习俗,最吸引吃货们注意的莫过于“啃秋”和“贴秋膘”。民间有“晚立秋,热死牛”“秋后一伏热死人”等谚语,所以“咬秋”习俗,就是来表达人们“啃下酷夏、迎接秋爽”之祈愿的。据说,人们会在立秋的前一日吃西瓜,也称“咬秋”,意为炎炎夏日酷热难熬,碰上立秋,赶紧一口咬住。在福州人的印象中,过完立秋,西瓜就不那么“沙甜”了,因而福州人会在立秋这一天“啃秋”,抓紧时间吃美味的西瓜。
以前的福州人会在夏至时称一次体重,在立秋时重新称一次体重,看瘦了多少,通过“贴秋膘”的方式,把丢失的体重补回来。至于“贴秋膘”,福州人没有印象中的大鱼大肉,福州人讲究清淡,温和地一点点进补,福州人会在立秋这天吃一碗锅边。福州有句古话:丈晡(丈夫)人秋!意思是男人过了立秋要吃锅边。一碗清淡温补的锅边,用猪骨汤头搭配一些肉丝、熟鱼虾米等佐料,既美味又养生。这一习俗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寄托了福州人对健康生活的美好追求。
立秋养生以肺为先,宜早起早卧,阳气转衰,阴气日上,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顺应四时的养生原则,秋冬养阴。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秋季干燥,气燥伤肺,肺气虚则机体易生疾病,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
立秋时节,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平时要多补充水分,少食辛辣、烧烤、油腻、伤胃的食物。起居宜早起早卧。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后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脾胃虚寒者要注意,另外不可大量进食补品,这容易导致“苦夏”里虚弱的肠胃一时难以接受,出现消化功能紊乱的情况。
立秋时节可做适当运动,登高对人体生理机能有些特殊的益处。当然,爬山的速度要慢,上下山时可通过增减衣服达到适应温度的目的。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要量力而行。此外,慢跑是一项很理想的秋季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