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造的专业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等,其中以大木作为诸“作”之首,在营造中占主导地位。中国工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的确定、模数尺寸的权衡与计算、构件的加工与制作、节点及细部处理和施工安装等方面都有独特与系统的方法或技艺,并有相关的禁忌和操作仪式。这种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延承至今。
在福州五区八县的古建筑中,木作部分的风格属同类型,它的结构方式、构件造型、构件名称基本相同,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主要是以榫卯结合的做法建造而成,传统的榫卯有燕尾榫、全榫、半榫、减针榫、锁针榫等,这些做法是依据各部位的需要来选择某种榫卯的做法。
加工榫卯技艺的精准与否直接影响各个木构件的紧密结合,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牢固与稳定性,使其在某种环境的影响下,不产生摆动、倾斜、松动等现象,这就要按传承下来的营造技艺要求来操作。廊轩顶棚,俗称为卷幔的制造比较独特,它以多拱弯卷的做法,以弯木条与弯薄板的结合,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在其它地区的木结构中是没有见到的。
传统木构架建筑相比西方古典的石结构、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来讲,整体耐久性较差,保存较难。这就使得木结构建筑的维修、翻建、重建的频率很高。若相应的传统营造技艺消失,那么遗存至今的传统建筑,包括大量的文物建筑也终将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