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非遗·手艺 最后的染坊

最后的染坊

广告位

听说双溪镇还有一家染坊,这引起我的极大兴趣,于是决定利用周末时间到实地看看。

双溪镇离屏南县城19公里,曾是旧县治,这里人口稠密,街市热闹。

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我到了双溪打听染坊在哪里的时候,正好遇到一位手提一只大鼓鼓编织袋的乡下大嫂,在街上拖长声喊人,“贵香姨……染布啰……”,“来啰……”,在远处,同样拖长声应答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她,正是古镇上唯一的染坊业主,姓李叫贵香。她手推着一轮满载货物的三轮车朝我们缓缓地走来。那位手提编织袋的乡下大嫂说,她女儿定在元旦出嫁,编织袋里装的是要染色的细麻布,染成后给女儿做陪嫁。

按以往婚俗,靛染的细麻布是姑娘出嫁必备的嫁妆之一。近年来,随着婚俗的变革,城镇不兴这一陪嫁物了,只有个别偏远山村的农家依然保留着这古老的陪嫁习俗。

李贵香今年已62岁,有4个子女,皆长大成家,并都在外地打工,丈夫前些年病逝,家里只剩下她一人。因为染坊生意清淡,她闲不住,便推着三轮车沿街推销小百贷。“真是稀客!稀客……”李贵香满脸笑容地说着带我们朝自家的房子走去。

李贵香的染坊设在住房的左厢,其实就是一个灶台,两口大铁锅。她说原来的染缸太大,用不上了。她首先给麻布过称,然后,依据麻布的重量往锅里加水、投染料以及放盐,接着开始烧火。几分钟后,她用手指测了一下水温,等温度适宜后就将要染的麻布放进锅里,两手各执一根小木棒将布扯开,并作左右上下搅翻。她动作灵巧、熟练。顿时,水雾弥漫整个染坊,雾气夹杂着染料气味有些呛人。大约十分钟工夫,她把均匀染色的麻布放到清水里漂洗三四遍,染布的工序就结束了。

染坊,曾经与百姓的衣着穿戴紧密相连,旧时手工纺织的粗布都要通过手工靛染后上市。因此,染坊成了热门行当,曾有“一茶行二染行”之说。李贵香的染坊已传4代,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她说:丈夫的爷爷那辈,双溪是县城所在地,有八九家染坊,每家染坊生意都很好,一直到解放初期;后来,染坊光景一年不如一年;现在,唯一要靛染的就是农村姑娘出阁时用于做围裙的麻布了。近年来,人们不种苎麻,手工纺织的麻布急剧减少,偶尔送染的大都是上一辈女子当年的陪嫁布。

“来染布的人越来越少了,染坊快成了古董,全县就剩下我这一家了,我人也老了,也该停业歇手了。”告别时,李贵香自嘲地说,显得有些茫然,话语间分明流露出些许的伤感与无奈。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