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美食 红糟菜

红糟菜

广告位

屏南是红粬的制造地,唐宋时期,红粬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就已开始在屏南民间流传。到了明万历年间,屏南红粬已很兴盛。有红粬就有了酿酒,所以以农家自制或小作坊酿酒的形式一直流传于民间。

红粬酿酒的最后阶段,将发酵完成的衍生物,经过筛滤出酒后剩下的渣料,就是红糟。红糟虽然是糟粕,倒了却可惜,加上当时农村没有什么烹饪佐料,在煮菜时往往会加点红糟,而加了红糟的菜肴就有了色泽,有了酒香,更有了食欲。这大概就是秀色可餐吧,食谱里的色诱,会诱惑你胃口大开,食欲大振。

说到红糟肉,随之想起小时候,老厝伯母做的可以让人馋到垂涎欲滴的红糟肉。那时,经济条件不好,农村家庭一年买猪肉的次数没有几次,偶尔买了肉也舍不得一下吃掉,于是,总会留一部分做红糟肉留着慢慢吃。伯母会在洗完碗刷完锅的当儿,利用灶膛里的余火,把米糟放进锅里微微加热,去掉米糟中的水汽后,加入盐、酱、蒜头等调味,把没有洗过的猪肉腌浸在米糟里,用手轻轻搓揉,而后装进坛子,再封口,等到食用时,掏出猪肉洗净、切块,再加调料蒸半个小时左右就行。原先白乎乎的猪肉通过红米糟的腌制微微泛着红,在熏蒸的过程,热力又逼出肉里的油汁,所以,蒸熟的红糟肉就显得色泽鲜又艳晶莹剔透,吃起来肥腴可口,香满舌间。

模仿同样的腌制法,红米糟还可以做出诸如,红糟鱼、红糟鸡、红糟排骨、红糟田螺等系列的红糟菜。就是平时吃不完的白菜、萝卜等蔬菜,只要在太阳底下稍微晒晒,去掉一些水分,而后在红糟里加点盐巴揉搓几下,随便放在瓮子里,几天以后拿出来洗净,炒炒就是很好的小菜。

记得,老厝里的一位包姓奶奶,煮菜时总舍不得放料酒,于是不管煮什么菜都加点红糟,想不到加了红糟的菜肴除了酒味淡点外却多了色泽的靓丽。印象最深的是加了红糟的海带汤,清新的海带味里多了酒香,少了腥味,光从色泽上就激起欲望的口味。

我们最有名的小吃泥鳅汤和芋头面,就是在煮泥鳅时加了红糟,既除去了泥鳅的土腥味又让汤有了好看的颜色。还有这个春夏交替的季节,各种笋很多,煮笋的时候稍微加点红糟,煮出来的笋白里透着红,红里透着白,少了麻麻的味,吃起来有笋香又兼有酒香,还有淡淡的山野之香。

我中学读书的那几年,当寄宿生吃的几乎都是这样的红糟菜。就是今天,我依然喜欢家乡的红糟菜。有人说今天菜肴这么丰富了还说喜那个时候的红糟菜显然带着做作,其实不是的,我对诸如红糟菜那样从小吃到大的食物是带着敬意和感情的。今天的生活是好了,但在习惯了某种食物的口味后,特别是那种从小到大的根深蒂固的喜好,是很难改变的。再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性,有人钟情于大鱼大肉的爽快,我却觉得呷着粗茶,吃着淡饭,配着农家小菜时,心里才会有那份恬淡清宁、简单舒适的真实快乐。生活其实很简单,外在的风景,总是润了别人的眼,内心的丰盈,才是属于自己的生活。

快乐无定义,快乐只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我觉得人只要活得明白,活得满足,即使清贫也是一种情趣,一种快乐。

今天我爱在煮海带、煮肉之类的菜时有意无意地加点红糟,我不知道除了习惯,是不是兼有怀念的意味,怀念老厝里已逝的包奶奶、伯母们,或是怀念自己那远逝的青春年华。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