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也是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古称“日短”、“日短至”。过了冬至,北半球白天开始一天天增长,夜晚一天天缩短。冬至,在福州地区俗称冬节。福州人非常重视冬至,把过冬至称为“做冬节”。清代《福建通志》记载:“闽俗诸节,最重元日,冬至(节)次之。”书中所说的“元日”是指春节,而冬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日,在古时福州,冬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饷祀祖先,幼者向长者祝寿,邻里之间互相庆贺,非常热闹。
在福州,冬至和拗九节一样,也是“孝顺节”。民间有一个传说,曾有一名男子上山砍柴,受伤后被母猩猩所救,被逼成亲,后来还生了个儿子。一天,男子趁母猩猩不在,带着儿子逃回山下。儿子哭闹着要母亲,因为母亲喜欢吃“拨隆细”,便在冬至这天,把煮熟的米时(方言读音为“细”)粘在门板上。母亲寻着香味而来,母子团聚。这个“孝子寻兽母”的故事曾经流传甚广。因而在福州冬至最重要的活动便是搓米时。
“米时”是“糍”字福州话的读音,因俗而成的福州俗字,字典找不到。昔时福州人在冬至的前夜,合家聚在一起,在祖先神龛前陈列三盘簪花寿面,香炉焚香,烛台点烛。花瓶插“水党菊”与金橘。在厅堂中央另摆一张圆桌,桌上放置一竹箩,箩中放红橘数粒、红筷子一副、四季花一对,还要摆上一对体胖腰圆的泥人仔(俗称火儿姆),寓意团圆、“时来运转”和“肥姆早发”。接着搓米时,“米时”是糯米配黄尖米磨成的米浆,压至干后而成的浆剂,亦叫粉团。全家坐在桌子周围动手将浆剂搓成像汤圆似的实心丸子。边搓米时边唱童谣,歌词虽似戏谑,但多寓有添丁、发家的含义。如“搓米时之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有依嫂,依俤单身哥。依嫂带孕喜,爸奶都欢喜……”米时搓完后,放入锅中煮熟,然后用竹笊篱捞起沥干,蘸上用黄豆或芝麻炒熟磨成粉加上红糖调匀成的米时粉后,倒入竹箩。当晚搓好的米时,不能都吃掉,要留着第二天冬至节正日当早餐。有的家人在冬至前夜还有制作小汤丸(桂圆大小),加入各种香料;在寒冷的冬夜里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刚煮好的汤丸,寓意一家团圆。
第二天早上起来,将前一天晚上搓好的时放入水中煮熟,再裹上红糖粉、炒香磨细的黄豆粉、舂碎的炒花生末等,盛在碗中,先供祖先,然后一家人再分享吃时。由于冬至期间多为晴天,气候比较干燥,所以也是一年中自家酿造红酒的最佳时机。在冬至前放入坛中可大大减少红酒变酸或长霉菌的可能。民间就冬至还有一种习俗,即人如果在冬至过后逝世,在写讣告时年龄可以加上一岁,而不必等到来年,尤其逝者年龄在“上寿”节点。
在冬至前,福州人会催促孩子们去理发,有“耽冬耽矮细、耽年耽富贵”的说法。此外,福州人还会选择在冬至这天酿酒,因为这一天气候适合酿酒,且糯米比早稻米更适合酿酒,酿出的酒更香。在冬至这一天,孩子们会玩捏土人的游戏,小土人一年会出现两次,一次是中秋节,另一次就是冬至。一对小土人摆在案桌前,寓意“回进宝”,祭拜祖先的仪式结束后,小土人会被分给孩子当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