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鼻镇坐落在罗源湾的西侧,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岭,在马鼻共有八条,但最负盛名的,要数马鼻镇西北面赤石村的十八曲岭。十八曲岭所以有魅力,就在于她的独特风采。曲折婉转,是十八曲岭的第一风采。
在马鼻平原形成前,马鼻先民居住地基本分为两处:一是山面区的各个盆地,另一处则是海边沿岸。马鼻依山面水,山上种地,海边耕海,而连接两地的,就靠山岭。赤石村后的山名叫尖峰山,山高394.1米,是马鼻排名第五的高山。山顶有座寺,名叫尖峰寺。在寺脚下的西侧,许多园地,本地人称“山面田园”。因为山势挺拔陡峭,从赤石村到“山面田园”,只能曲折上行。共弯十八曲,所以命名“十八曲岭”。十八曲岭曲曲有其名。例如:黄土曲、笼臂曲、松树曲、长长曲、幽暗曲,短短曲……而且每一道曲命名都能体现其特点。例如:黄土曲,就是这里四周都是黄土;松树曲,就是岭的两旁全是松树。在第九曲段还有一口洞室,过去,这里住着人,每到黄昏,就点上油灯,让夜行的赤石船,从可门口进入罗源湾,就能看见家乡,船就不会迷航。
古老坚固,是十八曲岭的又一风采。十八曲岭的建造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高峰寺建寺时候。因为山地陡峭,马鼻地区年降水量又大,都在一千六百厘米以上。充沛的雨水不断冲涮,加上海边风狂雨猛,过水面积大,下水湍急,仅仅建造土路,维修成本高。因此,十八曲岭应该在修尖峰寺时,就已经有山岭,至少也有简易的石铺岭,据史料记载,尖峰寺建造时间,在北宋初年,距今已近千年,而大规模的重修,则在清乾隆年间,二百多年过去了,尽管尖峰山屡经台风暴雨冲击,但至今十八曲岭保留完好,足见其坚固。十八曲岭全部用青石杂块拼砌而成,阶梯高低适度,依山势而转,稍有平缓之处,采用“拱包式”砌法,路面中间稍稍凸起,岭侧护坡与路面的夹角,均成半圆型,虽然是碎石,但拼砌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却十分坚固牢实。因此,历经无数的沧桑,在陡峭的尖峰山上,任凭寒冬酷暑,任凭狂风骤雨,数百年古岭风采依旧,顽强地屹立在尖峰山南侧。
白水彩浪,是十八曲岭的另一风采。沿梯而上,到了半途,假如你歇下来,穿过树木的缝隙,回首俯望,映入眼帘的,将是令人惊叹的绿水彩浪,山下是赤石村,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村前是一片黑黑的泥滩,泥滩的外头,则是白色的海浪,远处环抱着的,是青壮的群山。从远到近,依次是,群山、白水,黑土、村庄,直到脚下的树涛绿浪,层层环绕,仿佛是一条条依次铺展的五彩锦缎;要是遇上涨潮,你就会看到,待在远处的白浪,铺展开来,慢慢地将黑色的滩涂吞没。顿时,以村前为界,村南是茫茫的一片白浪,此起彼伏,追逐着,向村庄滚滚而来;村北是绿油油的一片,从山岭脚下,向上卷来,清风过来,林涛阵阵,呼响着,舒卷着绿浪,将你围在中间。置身这里,仿佛你驾着一叶小舟,在绿涛翻腾的海洋里缓缓浅行,别有一番情趣。
高树成荫,是十八曲岭最独持的风采。十八曲岭远远近近,尽是绿树青草,不同的岭段,树种也各不相同。其中最美的,当是前几曲的树林。由于是起点,没有陡坡,山势相对缓,山岭徐徐而上。过去,这里大大小小,种满了荔枝树,有上千棵,人们将这里称为“荔枝坪”。在荔枝林中,偶尔夹杂着古榕树。榕树倒挂长须,躯干遒劲粗大,枝节壮实有力,树叶茂盛繁密,给荔枝林添增了无限的生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荔枝树大量枯死,村里改种绿化树,一整片上去,全是相思树。四十年过去了,尽管过去的“荔枝坪”,成了现在的“相思坪”。但那古老的榕树,却愈发生机勃发,坚强地融入相思树丛中。走进树林,树树参天,阵风下来,仰望头上,树晃枝摇,叶转梢头,那气势,简直是将人吞没在绿浪涛峰之下。放眼望去,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偌大一片,全部是树的赤裸的躯干,那躯干,仿佛是在那儿竞秀着青筋暴凸的肌肉。
当风止树静时,要是屏息静听,那清脆的流水声,那百转的鸟鸣声,伴随着偶尔应和着的蟀蟋声……分外幽静。置身其中,踏着石阶徐徐而上,那你就是进入了时间的隧道,在慢慢穿越着远古的马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