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垆寺供奉着东岳神, 东岳神即泰山,又称东岳大帝,故福垆寺又俗称作“泰山堂”。福垆寺位于福州市闽侯县南屿镇西街。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8年),最初为妈祖殿,祀闽台海神妈祖娘娘。康熙六年(1667年),筹建成泰山堂,主祀温、康两都统,崇祀海神妈祖娘娘。
寺庙背靠垆峰山,面临锦江水,坐南朝北,与名胜旗山遥相呼应。旧时南屿镇水道纵横,有码头直连江河,古人经常自此泛舟入海,出海经商的里人多成巨富。他们为了答谢海神妈祖娘娘的一路庇护,遂在明永乐年间建造了天后宫,时刻焚香祭祀,此即为福垆寺的前身。
到了明末清初,战乱和清政府迁界禁海的政策,严重打击了福建的海上贸易,天后宫因此逐渐败落。这期间天后宫还一度被改建成佛寺,后因经营不善,又重新改为祭祀妈祖,至今福垆寺后山还建有观音阁,留下些许当年拜佛的遗存。
清顺治至康熙年间,南屿乡绅为保乡间平安无事,前往福州东门外浦东泰山庙奉请温、康两神到南屿,先供奉在福田寺。康熙二年,山洪暴发冲毁福田寺,寺中温、康两都统神像漂浮到天后宫前的锦溪河道上,在此打转不愿离去,刘端英和里人张尔修认为此乃天意,注定要温、康两神到此庇佑南屿百姓,便派人将神像打捞起来洗净后暂置天后宫内。
从此,福垆寺香火旺盛,成了南屿人民世代祈安求福的保护神。福垆寺的温、康两神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春巡境土,即南屿人民的“迎泰山”。迎泰山分挂号、开堂、出巡、回宫、宣读诏书等仪式,从三月初一至十六日。

庙中后殿台基之前砌有一口小池,池中设一袖珍小桥,名曰“奈河(何)桥”。“奈河桥”桥面用三块花岗石凿雕连接而成,长仅80公分,宽仅10公分,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桥后的石壁正中还有一座袖珍小庙,地藏王与土地爷爷夫妻共居一室,旁边还有亭台楼阁,树木流水,同样精巧可人。
“奈河桥”虽非实用桥梁,却也形制完整,故聊附于此,以博一笑。此外,福罏寺中的木雕、石雕、灰塑、藻井等也都非常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