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都在线
在罗源县城东郊凤山镇方厝村东,金粟山下静静伫立着一座千年古刹——金粟寺。这里依山傍林,古木参天,钟鼓悠然。
据王应山《闽都记》载:“金粟山,在临济里,山半刻‘妙喜洞’三字于石,五代唐清泰五年(应为二年)僧了一建寺。”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曾重建。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僧人海藏主持修葺;崇祯六年(1633年),又增砌曲径路与寺墙。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复修,咸丰十一年(1861年)住持比丘率徒重建大堂。同治六年(1867年),再建大雄殿,为土木结构,单檐悬山顶,旁有钟鼓楼,以长达3.3米的圆石作前柱,楼为重檐四阿式。再前两庑为僧舍,大雄殿之后则为香积厨,正中设客厅,右侧为花厅、藏经楼。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怡山西禅寺监院僧证亮接任金粟寺住持,并兼任罗源县佛教会理事长。他在任期间整顿、修建寺院,赎回寺产,并募款兴建渡头观音堂、莲花山八角亭,修复莲花山圣水寺、妙巷水陆寺、梅岭梅峰寺、田中翠峰寺,迁建观音亭,建九龙坂木桥,修方厝塘石路。他还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如倡办体仁小学、筹办金粟小学、赈济贫苦农民等。1950年,证亮离罗返西禅寺,后赴越南西贡旅居二十余年,直至圆寂。
金粟寺现今的格局仍大致沿袭旧制。寺庙由大雄宝殿、钟鼓楼、两庑、倒座组成。大雄宝殿为土木结构,三开间单檐悬山顶。其东侧为香积厨,中为客厅,右为花厅、藏经楼。大殿前方两侧建有钟鼓楼,从廊庑屋顶中穿出,上为重檐歇山顶,与庑廊相连成三重檐。再前两庑为僧舍,因地势高差而成上下两层;其前为倒座,东南与西南角各设门。寺庙前方另建新大雄殿,五开间,重檐歇山顶,前廊以3.3米长的圆石柱支撑。
寺外西侧五十米处,金粟岭旁曾有一株古榕,枝干弯曲垂地,盘根错节,犹如以枝条围合成一座“天然之门”,为邑古八景之一,名“金粟盘榕”,亦列入“罗川八景”。可惜在1966年被强台风摧毁。寺半山腰尚有一处山洞,石壁上刻“妙喜洞”三字,旁款“僧了一建”,应与寺同建。明万历年间林燫《福州府志》亦有记载:“金粟山,山半刻‘妙喜洞’在石。”
千年古寺,老僧好礼,盘榕当门,曲径通幽。金粟寺不仅是宗教清修之地,更是承载着地方文化与历史的见证。古木与殿宇、碑刻与传说,共同构成了一幅静好的人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