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潘泗洲佛亭,俗称“三岔路亭”,晋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连潘村。始建年代不详,现亭重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土木结构,沿街而建,坐东朝西,亭盖飞沿翘角,亭内上覆藻井,做工精美,东墙上凿一佛龛,内供泗洲佛塑像。龛位两侧分别题联曰:“三叉路迎送行人”、“泗洲佛教化众生”。连潘泗洲佛亭是福州城区仅存的主祀泗洲佛的亭庙建筑。
台风“康妮”过后的周六,天空湛蓝!临时起意晋安区寻访两处县保。随着城市化带来的变迁,很多资料中的村落如今早已是高楼林立。因此这两处县保均不知具体位置,只知道其大概方位区域。决定用共享单车穿街走巷式的来寻访。
先安排寻访连潘泗洲佛亭,资料上显示其地处三岔路口。想着去连潘村威海巷和双翔巷一带逛一圈。先去双翔巷,从连江路骑行进入。沿路并没有什么发现。骑行至一处十字路口,等红绿灯时还想着左走还是右走。灯亮了干脆就继续往前走看看。红绿灯一过,直行右边不远就是一处中式建筑围墙院落。感觉目标要找到了。近一看,就是要寻访的泗洲佛亭!
泗洲佛亭如今四周虽说高楼林立,但其仍香火不断。此期间就遇上两拔虔诚上香的信众。一拔是原连潘村民,另一拔是附近小区业主。在与这位连潘村民大姐攀谈中得知,原泗洲佛像被盗,现存佛像是十余年前重塑的。
泗州佛,为唐代来自西域的高僧僧伽,其在泗州的灵异事迹与造福于民众、坐化后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而奉为“泗州大圣”,进而成为“泗州佛”、“泗州文佛”。泗州佛信仰于宋元时期广传南方的江、浙、闽、粤等地区,最流行的地区应数福建。据清代施鸿保《闽杂记》载:福省城中街巷间多供泗洲文佛,或作小龛,或凿壁为龛,有供像者,有供牌位者,亦有但凿四字壁上以奉者,犹吾乡之奉观音大士也。
作为一处民间村落三岔路亭庙,连潘泗洲佛亭始建年代没有记载。亭内墙中镶嵌清宣统元年《重建泗洲亭碑》。可见,现亭是一座清末建筑,总体保存较为完好!亭内上方的藻井,做工精美。佛龛上设木构歇山顶屋顶,屋檐中央置书卷状牌匾,上书“我师古人、宣统元年……”等字样。
泗洲佛亭内还有一处石刻非常值得一看。其也被晋安区单独列为一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并被单独命名为“连潘石敢当”。石敢当为花岗岩质,坐东朝西,镶在泗洲佛亭佛龛下方墙体中,以高浮雕技法雕刻一坐式避邪虎,生动活泼,古朴可爱。综合判断应为清宣统年间所制。
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旧时立于宅门外或街口巷冲的小石碑,称石将军,镶刻“石敢当”三字。民间驱邪、禳解方法之一。关于石敢当的来历,有很多不同的传说。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汉史游《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敢当,所向无敌也。”其本义就是:灵石可以抵挡一切。
从民俗学来说,石敢当源于古人对石头的原始崇拜。远古人类曾用石斧、石刀、石镰来猎兽、采掘、种植、取火、自卫……从艰难的洪荒时代顽强地生活下来。石敢当,正是对石头崇拜的流风余韵,为此造就了在中国民间对其信仰和崇拜的悠久历史。
岁月悠悠,曾经三岔路口的泗洲佛亭,如今已成为高楼林立间的一处仍然香火不断庙宇建筑。继续护佑着一方信众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