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时有一个抽象的概念,叫“气”。人们认为天地万物皆有“气”,甚至一座城市也有城市的“气”。福州的“气”便聚集在东郊的金鸡山,据说其祥瑞甚至曾引起秦始皇的忌惮,于是有了《三山志》中“秦始皇时,望气者云此山有金鸡之祥,遂斫断山脊,以压王气”的传说。秦始皇命人斫断金鸡山的地方后来形成一条路,古时称为鸡公弄,据说就是今天的金鸡山路。福建首屈一指的尼众丛林——福州金鸡山地藏寺,就藏身于金鸡山路南侧的琯尾街中。
关于地藏寺的历史,或将其追溯至梁大通元年(527)所兴建的法林尼寺,或称其前身为唐乾宁元年(894)兴建的地藏院,或认为它本是后晋天福十年(945)所修建的东报恩院的地藏殿,又或者将上述这几座寺院当作是地藏寺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名称。作于1992年的《重修福州金鸡山地藏寺碑记》中就这样记载:“(地藏寺)旧称法林尼寺,建自梁大通元年,原报恩寺之地藏殿也,唐乾宁元年重修,旋毁于火。”
地藏寺有明确记载的历史还要从清季开始。同治三年(1864),邑人魏杰集资重建了地藏寺,让这座湮没已久的古刹得以重兴。魏杰在《甲子春建地藏寺落成有作》中有“盛唐古刹傍鸡峰”一句,这成为探究地藏寺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从这句诗来看,至少在晚清时,地藏寺对于自身传承认同的应当是唐乾宁元年所建的地藏院。魏杰既是此次重建地藏寺的募缘首事之人,同时也是一位在福州文化史上有着一定地位的白衣诗人,因此他的说法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
魏杰(1796-?)是清末福州盐商,同时也是当地著名的诗人、藏书家。魏杰是个长寿之人,活了有80多岁,地藏寺是他69岁时所倡建。地藏寺所在的琯尾街,连接着金鸡山下的鸡公弄与魏杰所住的塔头街,对于“白马坡前耕种,金鸡山下结庐”的魏杰来说,算得上是一个休憩的好去处。“魏半街”后来因旧城改造而拆除,魏杰的故居迁建到他曾结庐而居的金鸡山,现已成为金鸡山公园中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从魏杰重建地藏寺到今天,已经又过去了150多个春秋。位处喧闹的居民区中间,独属于地藏寺的红檐黄墙显得分外醒目。由于空间所限,地藏寺没有高大的山门,而是在大门入口处内凹,留出一定空间以增加层次感。大门两旁各立着一只石狮,侧门的门楣分别题着“龙吟”“虎啸”的横匾,使这座尼众道场颇具威严。
进入地藏寺的大门后,出现的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和玉佛殿。三座大殿构成了地藏寺的中心建筑。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大雄宝殿是寺院中最重要的场所,寺院各种重大的典礼都在这里举行。大殿门口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寺题地藏,殿供释迦,如来摄一切三宝”。但在历史上,地藏寺的大雄宝殿中供奉的却是地藏菩萨,地藏寺也是因此而得名。《三山志》就记载道:“(地藏院)殿塑地藏,因名之。”地藏菩萨在汉传佛教中代表着“大愿”,那句震撼人心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便是他为救度众生而发下的的深弘誓愿。
地藏菩萨舍身度人的崇高精神,也激励了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在李敖以戊戌变法为主要背景的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谭嗣同在慨然赴义前给杨仁山写了一封信,信中论及“(佛门)世间出世间二法之惑”,自言“苟有所悟,其惟地藏乎”,并以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自勉,决意“自度不为人后,赴死敢为天下先”。谭嗣同就义后,其棺柩暂置于北京法源寺。而福州地藏寺——这座供奉地藏菩萨的千年古刹——则是“戊戌六君子”中林旭的停柩之所。
光绪戊戌年(1898)冬,林旭的尸首在义仆朱德贵的护送下回到福州,停放在地藏寺中。对于林旭死后之事,民间流传着许多说法,比如称他是被处于腰斩极刑,或者说当地的保守派曾百般阻止林旭入殓,甚至用烧红的铁钎捅穿他的棺材。这些说法恐怕大多是民间为突出其悲剧色彩的附会。而且,我相信,坐在殿堂之上的那尊舍身度人的菩萨,也必定会保佑躺在棺中这位杀身成仁的君子获得死后的安宁。
历史上,地藏寺曾长期作为民间停柩之所。从有限的记载中来看,地藏寺在清末和民国的几次重修中,迁移停在这里的棺柩都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魏杰当时还特意立碑,“公禁不许租停棺柩,寺僧如有不遵,立即斥逐不贷”。但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公禁石碑并没有取得应有的约束效果。仅德钦尼师在民国十九年(1930)前后接管地藏寺时,改葬滞停于此的棺柩就达到了近百具之多。
中国古代对丧葬非常重视,有“事死如事生”的说法,对于无主的死者也尽可能让其死有所葬。地藏寺所在的金鸡山,至迟在元代就被官府开辟为义冢。至明成化十七年(1481),福州知府唐珣又进一步扩大元代义冢的规模,“以济孤贫不能举者”,并更名为“城东丛冢”。明初诗人王恭在《鸡公弄》一诗中,描述了当时坟冢遍地的情形:“荒岗古墓难笼边,蔓草离离生野烟。狐狸养子隐荆棘,乌鸢作巢衔纸钱。”
停柩的问题,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才得以真正解决。德钦法师在后山建造化身窑,后又设置骨灰寄存塔,引导信众采取佛教提倡的火葬方式。这里后来也成为福州市最早的火葬场所之一。据说在中国古代,火葬就是随着佛教传入而兴起的,甚至在佛教兴盛的两宋时期还曾一度盛行。如今,地藏寺已不在进行火化仪式,但在寺院的往生堂中供奉着先人灵位,仍然是信众为亡者助念往生,为生者祈福延寿的一种信仰方式。
地藏菩萨现在被供奉于地藏寺右偏的地藏殿中,这也是这座庄严佛刹中最具民俗气息的殿堂。殿堂正中供奉的地藏菩萨,现比丘相,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右手持锡杖,左手持宝珠。民间又称这样的造像为“延命地藏”,认为能免夭折之灾,具有延命之德。人们哀悼死者的同时,也是在为生者祈祷。殿前的香炉中燃着几炷香,烟雾缭绕,寄托着信众虔诚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