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文山女子中学

文山女子中学

广告位

文山女子中学(Wen Shan Girls’ School 或 Ponasang Girls’ School)是一所由美国美部会于1853年(清咸丰三年)在福州创办的私立教会中学。是美国教会在中国继开办宁波女中之后的第二所女子中学,也是教会在福州设立的最早女子学校。校址初设南台保福山一教堂内,因此又名保福山女书院。后来因为初、高中部学生人数骤增,原校舍容纳不下。学校便迁到吉祥山。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美国公理会在福州南台保福山设立宣教中心,附设“圣经斋”(后改“福音精舍”),成为中国第一所近代学堂。1853年(清咸丰三年)由美国人卢公明创办,初名美部会妇女学校,教会派女传教士唐师姑主持校政。

办学初期, 一般人家不让女孩子上学堂读书, 女校就以孤女、贫苦人家女儿为招生对象, 免费入学, 生活给予照顾。学生称“姑娘妹”, 废除缠足, 住校学习, 课程以圣经为主, 兼学算术和自然常识。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至1916年还创办八年制的书院班,名为“美部会女书院”。共办三届,毕业生不上10 人。

十九世纪末, 风气稍开, 要求入学者渐增, 学校改称“文山女子学校”, 办有六年制初高小班、四年制后进班和八年制书院班。书院班称“美部会女书院”, 设有八线、格物、化学、生物、天文等课程, 并有实验室和天文观察台。为在福建省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

1927年, 文山女校师生掀起收回教育权的反帝运动, 迫使美籍教士辞去“主理”职务, 由华人出任校长, 报请教育部立案,废除以圣经为主课的旧规, 按照我国规定设置课程。1929年收回教育权后,由国人黄文玉、孙淑贞、王秀贞先后任校长。特别是在黄、孙两校长任职期间,不受洋人思想箝制和教规戒律的约束。向教育部立案自主办学。改学制为三三制;取消《圣经》作为必修课程;各科改用中文版课本;首倡课间操,创设图书馆;改每日两次礼拜为其他活动;千方百计提高教育质量;支持学生的抗日活动等。

1916年至1952年是文山女中的鼎盛时期。1938年由于抗日战争文山女中迁入永泰县小东坑原育德女校。除少数孤儿和贫困的教徒子女可获得经济补助或减免学费外,其余学生均应交纳比较高的学费,每学期约交300斤大米,学生多是富家子弟。从初一至高三共计6班,学生约200多人。以英文、数理为重点科,尤其重视英文,采用美国教材。

1942年福州沦陷,威胁永泰,又迁往邵武。但因邵武鼠疫流行,又迁回永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福州。1952年8月, 文山女中由福州市人民政府接办, 并接收私立开智中学、榕工中学部分师生组建成立福州第八中学。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